车子拐进古镇区域时,最先闯入视线的就是那座石牌坊。灰白色的石材在江南的湿润空气里泛着温润光泽,坊额上“前童古镇”四个字被岁月打磨得边缘模糊。我站在牌坊下抬头看,突然想起五年前第一次来浙江时见过的另一座牌坊——它们都像时间的书签,标记着某个时代的审美与信仰。
穿过牌坊的瞬间,仿佛踏进了另一个时空。青石板路被往来脚步磨得发亮,下雨天应该会映出很好看的光泽。路两旁是连绵的明清建筑,马头墙高低错落,像一幅徐徐展开的水墨长卷。有个老婆婆坐在自家门槛上拣豆子,竹筛在她手里轻轻摇晃,那节奏让人莫名安心。
青石板路与建筑群
脚下的石板路并不平整,走起来需要稍微留心。这种不平整反而让人踏实——你知道这些石板承载过多少代人的足迹。路宽约两米左右,两侧建筑的山墙几乎要碰到一起,只在头顶留出一线天光。木雕窗棂上的图案还清晰可辨,梅兰竹菊,渔樵耕读,都是传统中国文人最爱的题材。
我特别注意了下那些门楣上的砖雕。有些已经残缺,但残存的部分依然能看出当年的精致。在一户人家的门楣上,我认出了“渔樵耕读”的系列雕刻——渔夫撒网的姿态,樵夫扛柴的步子,每个细节都经得起推敲。这种工艺现在很少见到了。
童氏宗祠的文化厚度
童氏宗祠是古镇的核心建筑,也是了解这里的关键。迈进祠堂门槛时,能闻到老木头特有的香气。正厅的梁柱都很粗壮,需要两人合抱。最吸引我的是墙上挂着的族谱,密密麻麻的名字记录着一个家族六百年的绵延。
祠堂现在兼作民俗文化展示馆,陈列着前童特有的元宵行会道具。那些镂空雕花的拾阁、精致的鼓亭,静静诉说着每年正月十四的热闹。管理祠堂的大爷说,他小时候最期待的就是行会,现在他的孙子也一样。这种代际传承让人感动,在快速变化的时代里,有些东西始终没变。
水系的灵动
前童的水系设计确实巧妙。活水从白溪引入,沿着“八卦”形状的渠道流经家家户户。我试着循着水流方向走,发现每走几十步就有一座石桥。这些桥造型各异,有简单的平板石桥,也有带栏杆的拱桥。
在水渠边坐了会儿,看妇女在石阶上浣洗,水流声和捶衣声交织成特别的韵律。有片树叶掉进水里,打着旋儿往下游去。我突然理解为什么这里被称为“江南小丽江”——不是景观的相似,而是那种水给生活带来的柔软质感。
站在最后一座石桥上回望,炊烟正从几处屋顶升起。古镇在暮色里显得格外宁静,像一首忘了结尾的古诗。
离开石桥往巷子深处走时,空气里飘来一阵焦香。顺着味道拐过弯,看见个老婆婆在炭炉上烤着麦饼,面皮在铁板上滋滋作响。她见我驻足,用夹子翻了个面——焦黄的面皮上缀着芝麻,露出里面青翠的菜馅。这让我想起外婆做的塌锅饼,只是前童的版本更薄更脆。
舌尖上的古镇记忆
前童三宝的名声在外,但最打动我的反而是这些街头小吃。麦饼要配一碗热豆浆,坐在老宅改造成的小吃店里,木桌木凳都带着包浆的光泽。豆腐干是另一种风味,用古镇特制的酱油卤过,咸中带甜。卖豆腐干的大叔说,他家用的是祖传的老卤,每天只做两百块。
中午在古镇酒家尝了前童三宝。老豆腐豆香浓郁,空心腐吸饱了汤汁,香干嚼劲十足。老板推荐了当地的白溪鱼,鱼肉细嫩,用雪菜烧制,鲜得让人想连汤汁都拌饭吃完。这些味道组合起来,就是前童最地道的滋味。
枕水而眠的夜晚
入夜后选择住在古镇里的民宿是个明智决定。我选的那家由明清老宅改造,保留了原来的木结构,只是加了现代化的卫浴设施。房间窗外就是水渠,能听见潺潺水声。老板是本地人,睡前送来自酿的米酒,说是用前童糯米酿的。
躺在床上时,能看见天窗漏下的月光。老房子的隔音不算完美,偶尔能听见隔壁住客的轻声交谈,反而让夜晚更真实。清晨六点被流水声唤醒,推开木窗,看见早起的居民在渠边洗漱。那种生活气息,是星级酒店给不了的体验。
光影时分的古镇
摄影爱好者会在这里找到无数灵感。清晨七点前的古镇最适合拍照,晨雾未散,阳光斜射在青石板路上。童氏宗祠前的广场是经典机位,能拍到马头墙的剪影与晨光的交融。我遇到个北京来的摄影师,他说每年都要来前童拍几次,每次都能发现新角度。
午后三点到五点,光线变得柔和。这时候适合拍水景,石桥的倒影在水面晃动,偶尔有鸭子游过,搅碎一池光影。带长焦镜头的话,可以捕捉居民生活的瞬间——老人在门口晒太阳,孩子在渠边玩水。这些画面比任何明信片都生动。
周边景致的延伸
如果时间充裕,不妨把脚步延伸到古镇外围。梁皇山距离前童约二十分钟车程,山上的竹林很适合半日徒步。我上次去时遇到阵雨,在竹亭里躲雨,看雨丝穿过竹叶,那种青翠欲滴的绿至今记得。
另一个值得去的是徐霞客大道,这条古道连接着多个古村落。骑辆自行车慢慢逛,会发现不少意外的风景。有户农家乐的土鸡汤特别鲜美,用的是散养的山鸡。这些周边景点像古镇的注脚,让前童之行更加完整。
离开那天清晨,我又去了那家麦饼摊。老婆婆认出我,多给了半块饼。坐在回程的车上,齿间还留着麦饼的余香。这种味道,大概就是旅行的意义——不是惊艳的风景,而是这些细碎的、带着烟火气的记忆。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