昆明的阳光总是带着某种慵懒的温度。穿过车水马龙的青年路,拐进金碧路,那座青石雕琢的牌坊就静静立在街心。游客举着手机来回寻找最佳角度,本地人拎着菜篮子从坊下匆匆走过——这座被称为"金马碧鸡坊"的建筑,早已融入了昆明人的日常呼吸。但很少有人停下脚步想想:为什么是"金马"与"碧鸡"?这两个充满神话色彩的意象,如何成了昆明六百年城市记忆的坐标原点?

建筑起源与命名由来

明朝宣德年间(1426-1435),云南沐氏家族主持修建了最初的金马碧鸡坊。那时昆明城正在向南拓展,这座牌坊成为连接城内与滇池沿岸村落的重要地标。选址暗含古人的天地观:东侧金马坊遥对金马山,西侧碧鸡坊远映碧鸡关,形成"东骧神骏,西翥灵仪"的空间格局。

关于命名,学界有两种主流说法。地理派认为源于山形——东边的金马山轮廓似骏马奔驰,西边的碧鸡关山势如凤凰展翅。而星象派则指出,《汉书·王褒传》记载益州"金精神马,缥碧之鸡",古人相信云南是神兽栖息之地。或许当年的设计者巧妙融合了两种意象,让建筑同时承载地理坐标与文化想象。

我曾在省图书馆翻到过万历年的《云南图经》,泛黄纸页上画着初代牌坊的样貌:单檐歇山顶,斗拱层叠如云,比现在看到的清代风格更显古朴。有意思的是,当时的金马碧鸡坊并非成对出现,而是相隔半里路的两座独立牌坊,中间连着热闹的市集。

历代重建与文化传承

这座牌坊的命运比多数昆明建筑更曲折。清顺治十四年(1657年)首次大修时,工匠把木结构改成了更坚固的石材。光绪十年(1884年)的重建则采用了"三间四柱五楼"的规制,增加了龙纹石雕和彩绘斗拱,成了老照片里那个雍容华贵的模样。

最可惜的是1966年那个冬天。几位老人和我聊起时依然眼眶发红:"拆下来的石料运了三天三夜,坊上掉下的铜铃被孩子们捡去当玩具。"直到1998年,政府按原貌重建时,老师傅们靠着口述记忆复原了80%的细节。现在坊柱上那对"金马钟秀,碧鸡呈祥"的楹联,是请云南书法家重写的,笔画间还保留着光绪年间的风骨。

每年立秋时分,这里会出现"金碧交辉"的奇景——夕阳余晖同时照亮两坊匾额,金光与碧影在空中交汇。这个持续十分钟的光影魔术,从明代开始就是昆明的盛事。去年此时我挤在人群里拍摄,身旁的白族奶奶用方言念叨:"老祖宗留下的日历比天气预报还准呢。"

民间传说与神话故事

坊间的传说比正史更有温度。最动人的版本说,古时滇池常有水患,某天湖心浮出金马碧鸡的幻影,所到之处洪水退散。村民们便建坊铭感,还将坊基埋入五谷与铜钱,祈愿风调雨顺。

另一个版本带着爱情色彩:南诏公主与苍山猎手相爱,遭反对后双双化身为金马碧鸡守护滇池。导游常指着坊柱上的莲花纹说这是公主的裙裾,横梁的云纹则是猎手的箭袋。虽然考古学家对此摇头微笑,但谁忍心戳破这么美的想象呢?

2003年修缮时,工人在地基里发现个陶罐,装着五色土和褪色的锦囊。文物专家打开锦囊,里面竟是明代的稻种和绣着东巴文字的布片。这个发现让神话突然有了温度——原来先民真的把对自然的敬畏,具象成了这些仪式感的寄托。

现在的年轻人更喜欢在社交媒体传播"穿越梗":说月圆之夜摸过坊柱的人会梦回明朝。上个月有网友拍到手电光照在石狮眼睛上反射出奇异光晕,配上"莫非是守坊神兽醒了"的调侃。这种古今对话的趣味,或许正是金马碧鸡坊最神奇的生命力。

清晨的金马碧鸡坊最有味道。薄雾还没散尽,早起的老人已经在坊下打太极,卖花担子的香气混着破酥包的蒸汽在空气里飘。等日头升高,整条金碧路就活了过来——穿民族服装的游客举着自拍杆转圈,穿校服的孩子从坊下跑过,叮叮当当的电动车像鱼群穿梭。这座牌坊从来不只是个景点,它是昆明人生活剧本里的固定场景。

最佳游览时间与交通指南

三月的樱花季让金马碧鸡坊换了副面孔。坊前那几棵老樱树开花时,青石牌坊衬着粉白云雾,连本地人都要停下来拍两张。不过真要感受它的魂,还得挑雨季刚过的清晨。我记得去年七月某个雨后早晨,石雕上的水痕还没干,阳光斜打在"碧鸡"二字上,突然有只翠鸟停在檐角——那个瞬间会让人相信神话或许不全是编的。

避开周末下午是明智的。上次带北方朋友来,正好撞上旅行团大巴潮,他踮着脚看了半天说:"这哪是看牌坊,分明是看人山人海。"其实工作日早上九点前都很清净,能看清柱础石上被摸得发亮的吉祥纹。

交通比想象中方便。地铁3号线拓东体育馆站D口出来,沿着金碧路走三百米,远远就能望见坊顶的琉璃瓦。要是从翠湖过来,不妨坐辆共享单车,穿过正义坊那些老宅子,十分钟就到了。自驾反而麻烦,周边停车场总满员,有次我绕了三圈最后停去两公里外。

特别提醒夜游的人——晚上七点灯光亮起时,青石建筑会变成琥珀色的剪纸。但九点后部分射灯就关了,想拍夜景要卡准时间。去年冬至那晚我路过,看见月光和灯光在石狮背上叠出两道影子,像古画里的"重影守夜图"。

周边景点串联推荐

老昆明人把这片叫"金碧磁场",以牌坊为圆心,步行一刻钟能画出的圈里藏着半部城市史。东走二百米就是近日楼,那座重檐城楼里有时会办非遗集市。上个月我在这买到手工扎染的碧鸡图案杯垫,摊主说纹样是从博物馆拓来的明代图样。

西南角的书林街越来越有意思。原本破旧的厂房改成咖啡工作室,二楼飘窗正对碧鸡坊侧影。我常约朋友在那谈事,拿铁拉花居然能做成立体的金马造型。隔壁的"斑铜作坊"能体验非遗工艺,花半小时敲个铜片带回家,比景区纪念品有温度得多。

要是带着孩子,不妨把路线往南延伸点到东寺塔。两座唐塔之间的巷子现在成了民俗体验区,周三下午常有白族大姐教编彩线吉祥结。上次邻居家小朋友在这用红黄蓝绿线编出"金碧交辉"图案,得意地挂在书包上晃了一学期。

其实最地道的玩法是跟着本地人赶早市。清晨六点半,牌坊西侧的小巷里摆出菌子摊,见手青的紫褐色和坊柱颜色莫名相配。买完菌子穿到祥云街吃碗豆花米线,再晃回来看晨光正好照满整座牌坊——这种节奏才配得上昆明的慵懒。

特色美食与购物指南

金碧坊下的美食江湖分两派。西侧忠爱坊边的"建新园"是百年老号,过桥米线的汤头还是用滇池鱼熬的。但很多年轻人更爱东侧巷子里的"三根葱",他家的臭豆腐小锅米线配着木瓜水,坐在露天座能边吃边数坊柱上的石雕蝙蝠。

有个秘密据点分享给你——牌坊往南走的祥云街口,下午三点会出现个卖玫瑰米凉虾的推车。奶奶用铜勺舀起透明凉虾,浇上自酿的玫瑰酱,甜味淡得像春风吹过花田。我总买两杯,坐在坊基石阶上慢慢啜,看光影从金马坊慢慢移到碧鸡坊。

购物这件事,别急着在旅游纪念品店下手。书林街的"云纺记忆"集市周末开摊,能淘到手工打制的银饰,有些刻着简化版的金马碧鸡纹。上次我找到个戒指,设计师说灵感来自牌坊斗拱的层叠结构。

要是想带点特别的,建议去近日楼地下层的"云物"工作室。他们用激光雕刻技术把金马碧鸡图案刻在干花书签上,比普通金属书签轻巧雅致。我买过一套送老师,她后来来信说压在教案本里,每次翻到都想起昆明的阳光。

黄昏时分的采购最惬意。沿街店铺开始摆出夜灯,银器店敲打声变得稀疏,这时候挑个甲马纸雕灯最好讲价。我常买那种镂空雕刻金马图案的纸灯,点亮后光影投在墙上,恍惚间真像神骏踏光而来。

你可能想看:
免责声明: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,若侵犯了您的权益,请联系我们处理,谢谢!

分享:

扫一扫在手机阅读、分享本文

评论

最近发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