河南省平顶山市:从煤炭之都到绿色新城,探索工业印记与山水文化的完美蜕变
空气中还飘着煤灰的味道。站在平顶山市区的高处眺望,那些老旧的矿区建筑依然矗立,像一个个沉默的见证者。这座因煤而兴的城市,曾经每十盏电灯里就有一盏靠这里的煤炭点亮。如今矿区的喧嚣渐渐远去,但那些深深刻进城市肌理的工业印记,依然在诉说着过往的辉煌岁月。
煤炭之都的工业印记
上世纪五十年代,这里还是一片荒芜的山地。随着第一声开矿炮响,平顶山迎来了命运的转折。煤矿工人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,在井下八百米的深处,用汗水和生命托起了这座新兴工业城市。
记得去年拜访一位老矿工,他布满老茧的手掌摊开一张泛黄的矿区地图。“你看,这儿是四矿,那儿是八矿,最鼎盛时期同时有十二个大型煤矿在运转。”他的眼神里有种复杂的光芒,既怀念那个热火朝天的年代,又感慨时光的无情流逝。
那些红砖砌成的职工宿舍楼,如今依然分布在城市各个角落。虽然外墙有些斑驳,但阳台上晾晒的衣物和窗台摆放的绿植,让这些老建筑焕发着新的生机。矿工文化宫、煤矿机械厂旧址——这些承载着集体记忆的地标,正在被小心翼翼地保护起来。
从资源枯竭到绿色转型
煤炭总有采完的一天。当最深处的煤层被挖尽,平顶山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。资源型城市的发展瓶颈如此真实——地面塌陷、空气污染、产业单一,这些都是必须直面的问题。
转变发生在十年前。那是个艰难的抉择期,要么继续依赖日渐萎缩的煤炭产业,要么壮士断腕寻求新的发展路径。选择后者需要勇气,更需要智慧。
现在的平顶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,完全看不出这里曾经是矿区。太阳能光伏板在阳光下闪烁,风力发电机的叶片缓缓转动。新材料、新能源、装备制造——这些听起来与煤炭毫不相干的产业,正在成为城市新的经济支柱。
我特别喜欢在傍晚时分漫步在新城区的人工湖边。湖水清澈见底,岸边杨柳依依。很难想象这片水域几年前还是煤矿塌陷区。这种转变让人感动,它展现了一个城市顽强的生命力。
城市面貌的蝶变新生
如果你十年没来平顶山,现在肯定认不出它了。那些记忆中的煤灰飞扬的街道,已经被绿树成荫的景观大道取代;曾经单调的灰色建筑群,如今点缀着各色街头艺术和休闲广场。
老城区改造保留了历史的韵味,新城区建设展现了现代的活力。这种新旧交融让平顶山呈现出独特的面貌。在建设路沿线,上世纪的老建筑与现代商业综合体比邻而立,毫不违和。
城市的夜晚特别迷人。灯光亮起时,湛河两岸的景观带成为市民休闲的好去处。散步的老人、嬉戏的孩童、慢跑的年轻人——这样温馨的场景每天都在上演。从单纯的工业城市到宜居家园,平顶山完成了一次美丽的蜕变。
这种变化不是一蹴而就的。它需要规划者的远见,建设者的汗水,更需要每一位市民的耐心等待。现在走在这座城市里,你能感受到那种从煤灰中开出的花朵般的坚韧与美丽。
离开城市的喧嚣,往郊外走不多远,整座城市的节奏就慢了下来。平顶山的山水有种特别的韵味——不像南方山水那般秀气,也不像北方山脉那样粗犷,而是恰到好处地融合了雄奇与灵秀。这片土地在亿万年前的地壳运动中隆起,又在漫长岁月里被风雨雕琢,最终呈现出今天这幅令人惊叹的画卷。
尧山:中原独秀的天然氧吧
清晨的尧山总笼罩着一层薄雾。沿着石阶往上走,呼吸间都是草木的清新气息。这里的负氧离子含量能达到每立方厘米两万多个,名副其实的“天然氧吧”。我去年秋天来过一次,正好赶上红叶最盛的时候,整座山仿佛被点燃了,那种壮美至今难忘。
尧山的特别之处在于它的多样性。从山脚到山顶,植被类型不断变化——阔叶林、针叶林、灌木丛,最后是高山草甸。这种垂直分布让登山过程充满惊喜,每转过一个弯,眼前的景色都会焕然一新。
最让人流连的是那些隐藏在山间的瀑布。玉皇瀑、九曲瀑、白龙瀑——每一处都有独特的姿态。水流从崖顶跌落,在阳光下折射出彩虹,水声轰鸣中带着某种治愈的力量。站在瀑布下方,水汽扑面而来,所有烦恼似乎都被冲刷干净了。
石人山:奇峰异石的鬼斧神工
第一次见到石人山的主峰时,我愣了好一会儿。那块巨大的岩石确实像极了一个伫立远望的人像,眉眼清晰,姿态庄严。当地人说这是大禹治水时的化身,虽然只是个传说,但站在山脚下仰望时,你会不由自主地相信这个故事。
石人山的魅力远不止那一座石峰。整片山区就像是个露天的地质博物馆,各种奇特的岩石构造让人叹为观止。有的像奔走的野兽,有的像叠放的经书,还有的像准备升空的火箭。这些石头在风雨侵蚀下形成了现在的模样,每一道纹理都在诉说着时光的故事。
攀登石人山需要些勇气。有些路段相当险峻,必须手脚并用。但当你终于站在山顶,看到云海在脚下翻涌,那种成就感无法用语言形容。我记得上次登顶时遇到一位摄影爱好者,他说每年都要来十几次,就为了捕捉石人山在不同光线下的美。
昭平湖:碧波荡漾的水韵诗篇
昭平湖的美是温婉的。水面开阔如镜,倒映着四周的青山和天空的流云。偶尔有白鹭掠过水面,激起一圈圈涟漪,然后又恢复平静。这里没有大海的汹涌,也没有江河的奔腾,只有一种安抚人心的宁静。
湖中有几个小岛,最大的那个岛上还有座古寺。乘船上岛是种特别的体验,船行湖上,清风拂面,所有喧嚣都被抛在身后。岛上的古寺香火不旺,反而更添几分禅意。坐在寺前的石阶上看湖景,时间仿佛都慢了下来。
去年夏天我在昭平湖边的民宿住过两天。傍晚时分,当地渔民摇着小船收网,夕阳把他们的身影拉得很长。那画面让我想起古诗里的场景,简单,却充满生活气息。民宿主人说,很多游客来了就不想走,也许就是因为这份难得的宁静。
白龟山水库:城市明珠的生态画卷
白龟山水库离市区很近,开车二十分钟就能到。这里与其说是水库,不如说是个巨大的湿地公园。水面上常能看到成群的野鸭,岸边芦苇丛中藏着各种水鸟。生态保护做得很好,人与自然在这里和谐共处。
环湖修建了步行道和自行车道,成为市民休闲的好去处。周末经常能看到全家出游的场景——孩子在水边嬉戏,老人在树荫下聊天,年轻人沿着湖岸骑行。这种生活气息让自然景观变得更加亲切。
我最喜欢水库的黄昏。夕阳西下时,整个湖面都被染成金色,远处的城市轮廓若隐若现。这时坐在湖边的长椅上,看着暮色渐浓,灯光次第亮起,会真切地感受到这座城市的脉搏。从工业重镇到生态宜居之城,平顶山的转变在这里体现得最为明显。
这些山水不仅是风景,更是平顶山人生活的一部分。它们见证着这座城市的过去,也参与着它的现在和未来。在钢筋水泥的丛林之外,这片自然胜景为城市保留了一片可以自由呼吸的天地。
行走在平顶山的街巷间,你会感受到一种奇特的时空交错。这座看似年轻的城市,其实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。从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遗址,到春秋战国的古城遗迹,再到唐宋时期的文风鼎盛,每一段历史都在这里留下了独特的印记。这些文化遗存不是冰冷的展品,而是依然活跃在这片土地上的生命体。
三苏园:文豪故里的书香气息
踏入三苏园的那一刻,周遭的喧嚣瞬间沉寂。这座为纪念苏洵、苏轼、苏辙父子而建的园林,处处透着文人的雅致。青砖灰瓦的建筑群掩映在古柏翠竹之间,仿佛还能听见千年前的吟诵声。我记得在一个雨后的午后到访,湿润的空气里飘着墨香,那种感觉特别奇妙。
园内的碑廊收藏着三苏的诗词真迹和历代名家的题咏。站在那些斑驳的石碑前,指尖轻触凹凸的文字,仿佛能感受到时光的流动。苏轼那首《水调歌头》的刻石前总是聚集着最多游客,有人轻声念着“明月几时有”,声音里带着跨越千年的共鸣。
最打动我的是园子后方的三苏衣冠冢。没有豪华的装饰,只有简单的青石和常年青翠的松柏。当地人说,每逢中考高考,总会有家长带着孩子来此祭拜,祈求文运。这种延续至今的文化崇拜,让千年前的文豪依然活在人们的生活中。
风穴寺:千年古刹的禅意幽深
藏在深山中的风穴寺,需要走过一段蜿蜒的山路才能抵达。寺庙始建于北魏,历经千年风雨,却依然保持着最初的建筑格局。踏入山门的那一刻,时光仿佛倒流——古木参天,殿宇巍峨,连空气都带着禅意的清凉。
寺内最珍贵的是那些唐代的壁画和宋代的木构建筑。彩绘虽然褪色,但人物的神态依然生动;梁柱虽然斑驳,但榫卯结构依然坚固。我在大雄宝殿遇到一位老僧,他说这些建筑能保存至今,靠的不是维修,而是“呼吸”——木头会随着季节变化收缩膨胀,这种自然的运动反而让建筑更耐久。
风穴寺的特别之处在于它依然保持着传统的修行生活。清晨四点的钟声,正午的诵经,傍晚的暮鼓——这些千年不变的节奏让整座寺庙活在真实的时间里。偶尔参与一次早课,听着梵音在殿堂回荡,心灵会获得难得的宁静。
叶县县衙:古代官署的建筑瑰宝
叶县县衙保存之完整令人惊讶。这座始建于明代的官署建筑群,就像个活生生的古代政治标本。从大门进去,仪门、大堂、二堂、三堂依次排列,两侧是六房衙署,完整再现了古代县级政府的运作场景。
走在青石板铺就的甬道上,你能想象出当年衙役巡更、百姓鸣冤的场景。大堂上“明镜高悬”的匾额依然高悬,公案上的惊堂木仿佛刚刚落下。我特别喜欢后衙的生活区——知县一家居住的地方,那些日常用具让人感受到历史人物真实的生活气息。
县衙里最让我感慨的是戒石坊上的刻字:“尔俸尔禄,民膏民脂。下民易虐,上天难欺。”这十六个字道出了古代为官的基本准则。现在很多单位组织员工来此参观,把这当作廉政教育的活教材。历史就这样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延续着它的价值。
马街书会:民间曲艺的活态传承
每年正月十三,宝丰县的马街就会变成曲艺的海洋。这个延续了七百多年的书会,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民间曲艺集会。说书人从四面八方赶来,不需要舞台,田间地头、房前屋后,随处都是表演场地。
我第一次参加马街书会时完全被震撼了。成百上千的艺人同时说唱,河南坠子、三弦书、大鼓书、琴书——各种曲种此起彼伏。观众可以自由走动,听到喜欢的就停下来,往艺人面前的篮子里放些零钱。这种原始的表演形式,却有着最纯粹的艺术感染力。
最动人的是那些老艺人。他们大多年过七旬,却依然精神矍铄。一位唱河南坠子的老人告诉我,他每年都要来,“不图挣钱,就为了这份念想”。他的唱腔苍凉古朴,歌词里藏着几代人的记忆。年轻人围着他拍照录像,传统就这样在新旧交替中延续着生命。
这些文化印记构成了平顶山独特的气质。它们不是封存在博物馆里的标本,而是依然在呼吸、在生长、在与现代生活对话的活态文化。在这座以煤炭闻名的城市里,文化的薪火从未熄灭,反而在时代变迁中焕发出新的光彩。
站在平顶山的街头,你能感受到这座城市脉搏的变化。曾经以煤炭为生命线的工业城市,如今正经历着深刻的蜕变。这种转变不是简单的产业更替,而是整座城市从内到外的重新定义。空气中不再只有煤尘的味道,而是混合着花香、茶香和创新创业的活力气息。
产业升级:从单一到多元的跨越
平顶山的转型之路让我想起一个老矿工的故事。几年前在矿区遇到他时,他说:“挖了一辈子煤,没想到退休后能在光伏板下面种蘑菇。”这个转变颇具象征意义——曾经的采煤沉陷区,现在建起了成片的光伏电站。阳光照在蓝色的太阳能板上,底下是现代化的农业大棚,这种立体开发模式让土地获得了新生。
高新区的变化尤为明显。我记得五年前那里还略显冷清,现在却聚集着新材料、新能源、装备制造等企业。一家从煤矿机械转型而来的企业,现在专门生产智能矿山设备。他们的总工程师告诉我:“同样的厂房,生产的东西完全不同了。过去卖的是钢铁,现在卖的是技术和解决方案。”
尼龙新材料产业基地的崛起更让人惊喜。以平煤神马集团为龙头,这条产业链从煤炭延伸到尼龙、工程塑料、高性能纤维。参观他们的生产线时,看到黑色的煤炭最终变成洁白的尼龙细丝,那种变化简直像魔术。这种转型升级不是抛弃传统产业,而是让传统产业焕发新生。
乡村振兴:美丽乡村的幸福图景
开车驶离城区,乡村的变化同样令人瞩目。那些曾经因煤矿开采而塌陷的村庄,现在变成了湿地公园和生态农场。在郏县的一个村庄,我看到老人们在新建的文化广场上下棋,孩子们在健身器材上玩耍,这种场景在几年前还难以想象。
特色农业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。鲁山的酥梨、舞钢的葡萄、叶县的辣椒——这些地理标志产品正在形成品牌效应。我参观过一个家庭农场,主人原来在城里打工,现在回乡种植有机蔬菜。他说:“以前觉得农村没前途,现在发现绿水青山真的能变成金山银山。”他的蔬菜通过电商平台卖到全国各地,价格是普通蔬菜的三倍。
最让我感动的是乡村文化的复兴。很多村庄建起了村史馆,老人们自愿当讲解员,给年轻人讲述村庄的历史。传统的社火、秧歌重新活跃起来,不再是过年才有的表演,而成为日常的文化生活。这种文化自信让乡村有了灵魂,而不只是漂亮的房子和整洁的街道。
文旅融合:打造全域旅游新格局
平顶山的旅游资源就像散落的珍珠,现在终于被串成了项链。从尧山到昭平湖,从三苏园到风穴寺,这些景点不再是孤立的存在,而是构成了完整的旅游环线。去年秋天我沿着这条环线旅行,最大的感受是便利——旅游专线、特色民宿、智慧导览,让旅行变得轻松愉快。
文旅融合最成功的例子是陶瓷文化。在宝丰的汝瓷小镇,游客不仅能欣赏精美的汝瓷,还能亲手体验制作过程。我尝试拉坯时,老师傅说:“泥巴在你手里是玩具,在我们手里是传承。”这种互动体验让传统文化活了起来,很多年轻人专程来学习汝瓷制作。
夜经济的开发也很有特色。白龟湖畔的灯光秀、老街区的夜市、尧山脚下的民宿集群,让游客愿意留下来过夜。记得在一个民宿的露台上,老板指着远处的山影说:“过去游客看完尧山就走,现在他们会住下来,感受山里的晨昏。”这种深度旅游正在成为新常态。
民生改善:宜居城市的温暖答卷
城市的温度最终要体现在民生上。在新华区的老旧小区改造现场,我遇到一位住了三十多年的老人。他指着新装的电梯说:“这把年纪了,没想到还能享受电梯房的待遇。”更让他高兴的是小区新建的养老服务中心,那里的日间照料、医疗康复服务让子女们放心。
教育医疗资源的优化同样值得称道。从市区到县乡,学校、医院的硬件设施都在改善。在叶县的一个乡镇卫生院,院长告诉我:“现在能做的手术多了,村民不用跑远路就能看好病。”这种变化对农村居民来说,是实实在在的幸福感。
公园城市的建设理念正在改变平顶山的面貌。从白龟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到街头巷尾的“口袋公园”,绿色成为城市的主色调。早晨在公园里,你能看到锻炼的老人、跑步的年轻人、嬉戏的孩子,这种生机勃勃的场景,是一个城市最动人的风景。
平顶山的奋进之路还在继续。这座城市正在用自己的方式证明,转型不是抛弃过去,而是在传承中创新;发展不是盲目追求速度,而是让每个市民都能感受到城市的温度。从煤城到美城,这条路走得不容易,但每一步都踏实而坚定。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