湖北英山旅游攻略:探秘大别山深处的自然风光与特色特产,远离喧嚣享受宁静之旅
英山藏在鄂东大别山的怀抱里,很多人可能都没听说过这个小县城。我第一次去英山是去年秋天,开车沿着盘山公路绕行,满眼都是层层叠叠的枫叶,那种远离城市喧嚣的宁静感瞬间就把我征服了。
自然风光景点
英山的自然景观就像一幅未经修饰的水墨画。大别山主峰天堂寨是必去的地方,海拔1729米的山顶经常云雾缭绕。站在观景台眺望,连绵的群山在云海中若隐若现,那种壮美真的很难用语言形容。
桃花冲森林公园更适合喜欢悠闲漫步的游客。我记得沿着溪流边的步道慢慢走,耳边是潺潺水声,阳光透过密林洒下斑驳的光影。四五月的时候,满山的杜鹃花开得正艳,粉的、红的、紫的,把整个山谷都染成了彩色。
龙潭河谷是个避暑的好去处。清澈的溪水从石缝间流过,形成大大小小的水潭。夏天带着孩子在这里玩水,清凉的山泉水消解了所有暑气。当地人常说“龙潭河谷走一遭,三年不生病”,虽然有点夸张,但那里的负氧离子含量确实高得惊人。
温泉也是英山的一大特色。英山温泉有“华中第一温泉”的美誉,水温常年保持在46℃左右。泡在温泉池里,看着远处的山景,工作的疲惫很快就烟消云散了。
人文历史景点
英山的历史底蕴比想象中要深厚得多。段氏府第是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,走在青石板铺成的小巷里,仿佛能听见历史的回响。那些精雕细琢的木窗、斑驳的墙壁,都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。
乌云山茶叶公园展示了英山深厚的茶文化。春天来这里,可以亲眼看到茶农采茶、制茶的全过程。坐在茶园的凉亭里,品着刚炒制的新茶,淡淡的茶香在唇齿间流转,这种体验在城市里是找不到的。
毕昇墓可能很多人不知道,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毕昇就葬在英山。墓园很简朴,但站在墓前,你会对这位改变了世界文明进程的古人肃然起敬。旁边的毕昇纪念馆用生动的形式展示了活字印刷的发展历程,特别适合带孩子来参观学习。
特色乡村旅游
英山的乡村藏着最地道的鄂东风情。西河十八湾沿线散落着许多古朴的村落,白墙黛瓦的农舍依山而建。我在一个叫“竹林深处”的农家乐住过一晚,主人用自家种的蔬菜和散养的土鸡做的晚饭,那种原汁原味的农家菜至今难忘。
张咀湿地公园的渔村生活别有情趣。清晨跟着渔民划船出湖,看着他们撒网捕鱼,体验最传统的水上生活。湿地里的候鸟也特别多,这个季节正好能看到成群的白鹭在浅滩觅食。
每个村子都有自己独特的节庆活动。春天采茶制茶,夏天荷花节,秋天打板栗,冬天做腊肉。参与这些农事活动,你能感受到乡村生活的节奏和乐趣。我记得在孔家坊乡学着做糍粑,虽然弄得满手都是糯米,但那种亲手制作的满足感真的很特别。
英山的旅游资源丰富得让人惊喜,无论你是想寻幽访古,还是只想找个地方放松身心,这里都能满足你。
英山的特产就像这片土地的指纹,每个都带着独特的地域印记。去年秋天我在当地集市闲逛,一位卖香菇的老人对我说:“我们这儿的东西啊,都是山水养出来的。”这句话我一直记得,确实,英山的特产都深深扎根于这片大别山区的自然环境。
农特产品
英山的农产品带着山野的灵气。英山云雾茶是最有名的,茶树都种在海拔800米以上的山坡。我曾在乌云山茶叶公园看茶农采茶,他们专挑晨雾未散时采摘,说这样的茶叶才够鲜嫩。泡开的茶汤清澈透亮,入口有淡淡的花果香,回甘特别持久。
香菇种植在英山有上百年历史了。这里的气候特别适合香菇生长,昼夜温差大,湿度适中。当地人都是用椴木栽培,虽然产量不如现代菇棚,但味道浓郁得多。我在农家吃过新鲜采摘的香菇,简单清炒就鲜得让人咂舌,那种香气是超市里的香菇完全比不了的。
板栗在英山随处可见。秋天的山坡上,栗子壳裂开露出油亮的果实。当地人有个传统,新收的板栗一定要用沙土炒制,这样炒出来的板栗又香又糯。我试过直接在山里捡栗子烤着吃,甜味特别纯粹。
茯苓这种药材在英山长得特别好。大别山的红壤土质疏松,特别适合茯苓菌丝生长。挖出来的茯苓块大质硬,药效成分含量高。当地人不仅用它入药,还会做成茯苓糕当点心。
手工艺品
英山人的巧手让普通材料焕发新生。英山缠花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,用丝线在铜丝上缠绕出各种花卉造型。我见过一位老艺人做缠花,手指翻飞间,一朵栩栩如生的茶花就成型了。她说这门手艺是她奶奶教的,现在会做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。
竹编在英山农村很普遍。这里满山都是翠竹,当地人砍来编成篮子、筛子、鱼篓。我在孔家坊乡见过一位老篾匠编竹篮,竹篾在他手里听话得像面条。他编的菜篮子轻巧结实,用上十几年都不会坏。
土陶制品保持着古朴的韵味。英山的陶土含铁量高,烧制后呈深褐色。陶匠们还沿用着传统龙窑,柴火烧制的陶器带着天然的火痕。我买过一个陶茶罐,存放茶叶特别能保香,比现代密封罐还好用。
刺绣在英山农村妇女中代代相传。图案多是山里的花草鸟兽,针法粗犷大气。她们把刺绣用在围裙、鞋垫、枕套上,既实用又美观。这些绣品可能不够精致,但每一针都带着手作的温度。
特色美食
英山的美食有着浓浓的乡土气息。吊锅是这里最具代表性的吃法,中间吊着火锅,四周贴满玉米饼。锅里的食材都是本地的——山里的笋干、溪里的小鱼、自家腌的腊肉。围着吊锅吃饭特别有氛围,玉米饼蘸着汤汁,香得让人停不下筷子。
糍粑在英山是过年必备。把蒸熟的糯米放在石臼里,几个壮劳力轮流用木槌捶打。刚打好的糍粑软糯弹牙,裹上炒香的黄豆粉,那味道让我想起小时候外婆家的年味。
烟熏腊肉是英山人的智慧结晶。他们用松枝、柏枝慢慢熏制,肉会带上特殊的香气。我在农家见过熏制三个月的腊肉,切开后肥肉透明如琥珀,瘦肉深红紧实。简单蒸熟就香气四溢,是下饭的绝佳搭配。
豆腐棍可能很多人没听说过,这是英山独有的豆制品。豆浆表面结的豆皮卷成细棍状,晾干后能保存很久。吃之前用水泡软,无论是凉拌还是烧肉都特别入味,豆香比普通豆制品浓郁得多。
英山的特产就像一本打开的地方志,每样东西都在讲述这片土地的故事。带些特产回家,不只是带回了食物或工艺品,更是带回了英山的一缕山风、一片云彩。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