甘肃省定西市地理位置、历史、经济、旅游、交通、发展规划全解析,助你深度了解这座黄土高原城市

1.1 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

打开甘肃省地图,目光顺着黄河上游向西移动,你会找到一片被黄土覆盖的独特区域——定西。这座城市安静地躺在甘肃中部,东边紧挨着天水和平凉,西边与兰州接壤,南边是陇南,北边则连接着白银。地理坐标大致在北纬34°26′至35°35′之间,属于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。

定西的行政区划很有意思。全市管辖着1个区(安定区)和6个县(通渭县、陇西县、渭源县、临洮县、漳县、岷县)。总面积约2万平方公里,差不多相当于两个香港特别行政区的面积。记得我第一次看到定西的地形图时,那些纵横交错的沟壑就像大地的皱纹,记录着岁月的痕迹。

这里的地形以黄土丘陵为主,海拔在1700米至2500米之间。六盘山和西秦岭山脉在这里交汇,形成了独特的地理分界。这种特殊的地形条件既带来了发展的挑战,也孕育了别具一格的地方特色。

1.2 历史沿革与文化底蕴

定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。考古发现表明,早在五千多年前,这里就有人类活动的痕迹。秦始皇统一六国后,这里属于陇西郡管辖。到了西汉时期,正式设立了安定郡,“安定”这个名字一直沿用到今天的安定区。

历史上,定西一直是中原王朝与西北少数民族交汇的重要区域。这里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,商队驼铃曾经在这片土地上回荡。唐宋时期,定西作为军事重镇和商贸枢纽,见证了无数历史变迁。

文化底蕴方面,定西融合了农耕文明与游牧文化的特点。这里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,包括陇西云阳板、通渭小曲、岷县花儿等。特别是岷县花儿,那种高亢悠扬的唱腔,每次听到都让人感受到黄土高原的苍茫与厚重。

1.3 人口与民族构成

根据最新的人口数据,定西市常住人口约250万人。这个数字在西北地区算是中等规模,人口密度相对适中。有趣的是,定西的人口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——河谷川区人口相对集中,而山区人口较为分散。

在民族构成上,定西以汉族为主体,占总人口的95%以上。同时生活着回族、藏族、东乡族等少数民族。这些少数民族虽然人数不多,但他们的文化传统和生活习俗为定西增添了多元色彩。

我记得在漳县见过一个回族村落,那里的清真寺建筑融合了中原和伊斯兰风格,非常独特。当地居民既保持着本民族的传统,又很好地融入了当地生活。这种和谐共处的景象,或许就是定西这座城市的魅力所在。

人口素质在稳步提升。随着教育资源的不断投入,定西的劳动力素质明显改善。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留在家乡发展,为这座城市注入新的活力。

2.1 农业发展与特色产业

站在定西的田间地头,你会看到一片片整齐的马铃薯田向远方延伸。这里的农业早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“靠天吃饭”。得益于独特的黄土高原气候,定西培育出了品质优良的马铃薯品种。每年秋季收获时节,那些刚从土里挖出来的新鲜马铃薯带着泥土的芬芳,口感特别绵密香甜。

中药材种植是另一大亮点。岷县的当归、黄芪在药材市场享有盛名。我记得走访过一个中药材合作社,农民们正在晾晒刚采收的当归,空气中弥漫着特有的药香。他们采用“合作社+农户”的模式,既保证了药材品质,又提高了农民收入。这种规模化、标准化的种植方式,让定西的中药材走向了全国市场。

特色养殖业也在悄然兴起。临洮的花椒、通渭的苹果都形成了自己的品牌效应。当地农民告诉我,他们现在更注重产品的附加值,比如把苹果加工成苹果干、苹果醋,收益比单纯卖鲜果要高得多。

2.2 工业经济与产业布局

驱车经过定西经济开发区,你会看到一片现代化的厂房区。这里的工业发展正在经历转型升级。传统的建材、农副产品加工依然是支柱产业,但新能源、生物制药等新兴产业也在快速成长。

陇西的铝加工产业很有代表性。当地一家铝业公司的负责人曾向我展示他们的新产品——用于航空航天领域的高精度铝材。从最初粗加工到如今的高端制造,这个转变花了将近十年时间。这种产业升级不仅提升了利润空间,还带动了相关配套企业发展。

产业布局呈现出明显的集群化特征。安定区以农产品深加工为主,陇西重点发展铝产业,岷县则聚焦中药材精深加工。这种差异化布局避免了同质竞争,让每个县区都能发挥自己的优势。

2.3 服务业与商贸发展

走在定西市区的主要商业街区,各种专卖店、超市、餐饮店琳琅满目。服务业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。特别是电子商务的发展,让本地的特色产品能够更方便地销往全国各地。

物流园区建设成效显著。去年参观过一个新建的物流中心,现代化的分拣设备、智能仓储系统让人印象深刻。当地商家告诉我,现在发往东部地区的快递,基本三天就能到达。物流效率的提升,直接带动了电商交易额的增长。

商贸流通体系日益完善。从大型批发市场到社区便利店,从传统集市到线上商城,多元化的商贸渠道满足了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。夜间经济的兴起更是为城市注入了新的活力,那些灯火通明的小吃街,总是充满着欢声笑语。

2.4 基础设施建设

定西的基础设施变化可谓日新月异。去年通车的定临高速公路,让县区之间的通行时间缩短了一半。一位经常往返各县的商务人士感慨地说:“以前去趟漳县要颠簸两个多小时,现在一个小时就能到。”

水利工程建设成效显著。面对干旱缺水的自然条件,定西建设了一批节水灌溉工程。在通渭的梯田区,我看到智能滴灌系统正在精准地为作物供水。这种“滴水贵如油”的节水意识,已经深深融入当地农业发展的每个环节。

城乡基础设施差距正在缩小。农村公路硬化率持续提高,4G网络基本实现全覆盖。记得在一个偏远的山村,村民们用手机直播卖土特产的情景让我印象深刻。基础设施的改善,不仅改变了生活方式,更打开了发展的新空间。

能源保障能力不断增强。光伏发电、风电等新能源项目有序推进,既优化了能源结构,又为绿色发展奠定了基础。那些矗立在黄土高原上的风力发电机,成为现代化定西的新地标。

3.1 自然景观资源

定西的自然景观带着黄土高原特有的苍茫壮美。贵清山国家森林公园是必去之地,那里的针阔混交林在秋季会呈现出层次分明的色彩。漫步在林间小道,脚下是厚厚的落叶,空气中飘着松脂的清香。山顶的云海景观特别震撼,记得去年十月的一个清晨,我站在观景台上看着云浪在脚下翻涌,那种天地辽阔的感觉至今难忘。

渭河源国家森林公园藏着另一番景致。这里的水源涵养林保护得相当完好,溪流清澈见底。夏季来这里避暑特别舒服,林间的温度比市区要低五六度。公园里那些不知名的野花随意生长,反而比精心栽培的花圃更有野趣。

通渭温泉是放松身心的好去处。水质富含多种矿物质,泡完之后皮肤会变得特别光滑。当地人说这些温泉有养生功效,我倒觉得光是躺在温泉里看星空就足够治愈了。冬天来这里尤其惬意,外面飘着雪花,池水却温暖如春。

3.2 人文历史景点

定西的历史底蕴比想象中要深厚得多。陇西堂李氏文化是这里的重要文化符号,那些保存完好的古建筑群见证了一个家族的兴衰变迁。走在青石板铺就的院落里,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。雕花门窗上的纹样依然清晰,工艺之精湛让人惊叹。

灞陵桥的古老超出预期。这座明代古桥至今仍在使用,桥面的石板被岁月磨得发亮。站在桥上俯瞰渭河水缓缓流淌,会不自觉地放慢脚步。桥头那棵老槐树据说已有三百多年树龄,繁茂的树冠为过往行人撑起一片阴凉。

威远楼是定西的城市地标。登楼远眺,整个城区的风貌尽收眼底。楼内陈列着当地出土的文物,那些斑驳的陶器、锈蚀的钱币,默默诉说着丝绸之路上的往事。黄昏时分,楼角的铜铃在风中发出清脆的声响,特别有韵味。

3.3 红色旅游景点

定西的红色记忆值得细细品味。岷州会议纪念馆保存着红军长征时期的珍贵史料。展馆里那些发黄的照片、破损的军装,还原了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。参观时遇到一位老讲解员,他讲述的革命故事特别生动,让人仿佛身临其境。

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建在当年的指挥部旧址上。院落里的古柏树下,还保留着领导人开会时用的石桌石凳。触摸这些实物时,能感受到历史的温度。纪念馆后面有条红军走过的小路,现在修成了步道,沿途设有介绍牌,边走边看很有意思。

通渭榜罗镇会议遗址相对清静些。这里的展陈更注重细节,比如红军用过的搪瓷碗、手抄的宣传册等日常物品。看着这些物件,你会觉得历史并不遥远。遗址周边的山势险峻,更能体会到当年红军行军的艰难。

3.4 乡村旅游与特色小镇

定西的乡村藏着不少惊喜。临洮的紫斑牡丹园在五月最美,成片的牡丹花开得热烈奔放。当地花农会热情地教你辨认不同品种,那些有着美丽名字的牡丹背后,都藏着有趣的栽培故事。园子里自制的牡丹花茶值得一试,香气特别清雅。

安定区的马铃薯花开时节别有风味。淡紫色的小花连成一片,像是给黄土高原铺上了地毯。村民们很乐意邀请游客体验挖马铃薯的乐趣,刚出土的马铃薯简单烤制就很好吃。这种接地气的乡村体验,比逛景区更有意思。

岷县的中药材种植基地可以预约参观。走在药田间,能认识很多只在药方上见过的植物。药农会现场演示药材的采收和初加工,那些看似普通的植物经过他们的手,就变成了治病救人的良药。基地自产的中药材价格实惠,品质也有保障。

漳县的盐井古镇保留着传统制盐工艺。老盐工们还在用古法晒盐,结晶池在阳光下闪着微光。镇上那些百年老店的木门板,开关时总会发出吱呀声,反而增添了古镇的韵味。买些当地产的井盐当伴手礼很不错,包装虽简单,味道却很纯正。

4.1 马铃薯产业

定西的马铃薯产业已经形成完整的产业链。这里独特的气候条件特别适合马铃薯生长,昼夜温差大让淀粉积累更充分。我记得在安定区的田间看到过刚挖出来的马铃薯,表皮光滑,个头均匀,切开后能看到细密的纹理。当地农民说这些马铃薯煮着吃特别香,确实,简单的蒸煮就能尝到天然的甜味。

马铃薯深加工产品越来越丰富。除了常见的淀粉和粉条,现在还有马铃薯全粉、马铃薯馒头等创新产品。有家本地企业研发的马铃薯饼干口感酥脆,带着淡淡的原香,比普通饼干更健康。这些加工品不仅销往全国各地,还出口到东南亚市场。

每年举办的马铃薯大会已经成为行业盛事。去年参会时看到各种新奇品种,有紫皮的、红皮的,甚至还有迷你型的观赏马铃薯。种植户们互相交流经验,那种对产业的热情很有感染力。马铃薯对定西人来说不只是作物,更像是一种文化符号。

4.2 中药材种植

定西的中药材种植历史悠久。岷县的当归尤其出名,当地人说这里的土壤成分特别适合当归生长。走访药材基地时,药农教我辨认优质当归的技巧:要选主根粗壮、断面黄白色的。晒干后的当归散发着独特的香气,那种味道一闻就能记住。

黄芪和党参的种植规模也在扩大。这些药材喜欢凉爽干燥的环境,定西的海拔和气候正好符合要求。在药田里能看到不同生长阶段的植株,年轻的苗子翠绿可爱,成熟的老根则深深扎进土里。药农们采收时都很讲究,会选在晴天上午,说是这样药效最好。

中药材的标准化种植越来越规范。很多基地都建立了溯源系统,扫描包装上的二维码就能看到种植全过程。这种透明化生产让消费者更放心。我记得买过一包定西产的黄芪,泡水后汤色清亮,回甘明显,品质确实不错。

4.3 特色农产品

小杂粮是定西的特色宝藏。荞麦、莜麦这些作物耐旱耐瘠,特别适合本地种植。用定西荞麦做的面条口感筋道,煮久了也不容易糊汤。当地人喜欢用羊肉汤配荞面,那种粗粮特有的香味和鲜美的肉汤特别搭。

百合产业正在兴起。定西的百合肉质厚实,煮熟后口感糯甜。有次在农户家尝到新鲜的百合炒肉片,清甜爽脆,完全颠覆了我对百合只能做甜品的印象。现在真空包装的鲜百合很方便携带,成了很受欢迎的伴手礼。

高原夏菜发展迅速。由于气候凉爽,这里的蔬菜病虫害少,基本不需要打农药。甘蓝、西兰花长得特别水灵,采摘后直接冷链运输,能保持最佳口感。这些蔬菜主要供应南方市场,在超市里能看到“定西高原菜”的专属柜台。

胡麻油是当地人的日常用油。传统工艺压榨的胡麻油香味浓郁,适合凉拌和调馅。有家老油坊还保留着石磨碾压的传统,走过坊间就能闻到扑鼻的油香。他们家的胡麻油颜色较深,但味道特别纯正,买过的顾客都会成为回头客。

4.4 传统手工艺品

洮砚制作技艺传承千年。选用当地特有的洮河石材,石质细腻,发墨快而不损笔毫。老师傅雕刻一方砚台要花费数月时间,那些云纹、水波的图案看似随意,实则每刀都恰到好处。用的时间越久,砚台表面越显温润。

剪纸艺术充满乡土气息。定西的剪纸不追求精细繁复,反而以质朴生动见长。题材多是农家生活场景:喂鸡的妇人、耕地的老牛、院里的枣树。线条简单却充满活力,贴在窗上时,阳光透过剪纸的缝隙,会在墙上投下有趣的光影。

刺绣品带着黄土高原的厚重感。当地妇女擅长绣制鞋垫、枕顶等日常用品,图案多取材于民间传说和自然景物。用的彩线颜色鲜艳对比强烈,在青灰色的黄土背景衬托下格外醒目。这些绣品既实用又美观,一针一线都是手艺人的心血。

草编工艺品就地取材。用麦秆、柳条编成的篮子、收纳盒既环保又耐用。手艺人会根据材料的天然色泽进行搭配,成品带着田野的清新气息。我买过一个草编手提包,用了三年还结实如初,每次拎出去都会有人问在哪里买的。

5.1 公路交通体系

定西的公路网络像毛细血管般延伸。连霍高速和青兰高速在这里交汇,形成东西向的交通大动脉。从市区上高速,三小时就能到达兰州,这种便利程度在十年前难以想象。我上个月开车走青兰高速去天水,沿途的隧道群修得特别规整,照明充足,完全感受不到在山区穿行的压抑感。

国省干线公路持续升级改造。212国道经过拓宽后,大型货车交会时不再需要小心翼翼。记得有段盘山路以前要绕二十多分钟,现在打通隧道后五分钟就能通过。道路两旁新装的防眩板很实用,夜间行车时对向车灯不再刺眼。

农村公路通达程度令人惊喜。去年去通渭县的一个偏远村子,本以为会是颠簸的土路,结果全程都是平整的水泥路。当地老乡说现在收马铃薯方便多了,商贩可以直接开车到地头收购。这些“最后一公里”的道路确实改变了农村的生活节奏。

5.2 铁路运输网络

宝兰客专让定西进入高铁时代。从定西北站到兰州西站只需40分钟,这种时空压缩带来的改变是革命性的。车站设计融入了当地建筑元素,候车大厅的装饰图案取材于马家窑彩陶纹样,等车时欣赏这些细节挺有意思。

普速铁路网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。陇海铁路这条老干线每天都有多趟货运列车经过,主要运输马铃薯、中药材等特产。有次在安定区看到整列的冷藏车厢,工作人员说这些都是发往广州的精品蔬菜,铁路运输能更好地保持食材新鲜度。

铁路物流园区建设初见成效。位于巉口镇的铁路货运中心配备了现代化仓储设施,可以实现农产品从产地到车厢的无缝对接。我看到工人们正在往集装箱里装当归,每个包装箱上都贴着溯源二维码,这种标准化操作让定西特产走得更远。

5.3 城乡交通建设

城区公交系统覆盖越来越广。新开通的旅游专线把主要景点串联起来,车辆选用新能源巴士,运行平稳噪音小。售票方式也很灵活,可以刷手机支付,这对游客特别友好。我坐过一趟开往玉湖公园的线路,车上还有景点语音介绍,设计很贴心。

甘肃省定西市地理位置、历史、经济、旅游、交通、发展规划全解析,助你深度了解这座黄土高原城市

城乡公交实现全域覆盖。现在从县城到乡镇基本都能坐公交直达,班次密度比想象中高。有次在陇西县汽车站遇到一位老奶奶,她说现在去看城里的孙子当天就能往返,这在以前要住一晚才行。这种便利对农村老人特别重要。

出租车和网约车服务规范有序。车站、医院等重点区域都有专门的候客区,司机们对路线很熟悉。我用过几次网约车,发现司机大多能说普通话,沟通没障碍。他们还知道哪些路段容易堵车,会主动选择更快捷的路线。

公共自行车和共享电单车解决短途出行。在定西城区,这些共享车辆停放点设计合理,取还方便。扫码开锁反应灵敏,车辆维护得也不错。傍晚时分经常看到年轻人骑着共享单车在滨河路上兜风,成为城市一道新的风景线。

5.4 区位发展优势

地处兰西城市群重要节点。这个区位让定西既能接受兰州的经济辐射,又能连接天水、平凉等周边城市。有家从兰州搬迁来的食品企业负责人说,选择定西就是看中这里离原料产地近,又能在三小时经济圈内覆盖主要市场。

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关键驿站。历史上这里就是茶马古道的重要站点,现在借助“一带一路”倡议重新焕发活力。中欧班列偶尔会在这里临时停靠,补充农产品货源。这种连接东西的区位特质,让定西在新时代找到了自己的定位。

区域性物流枢纽功能日益凸显。几个大型物流园区正在建设中,其中一个重点打造冷链物流专区。参观时看到先进的温控系统,能根据不同农产品需求调节温度。负责人说这里将来要成为甘肃中部的生鲜集散中心,这个愿景很令人期待。

交通改善带来的发展机遇实实在在。我认识的一位民宿老板说,高铁开通后他的客房预订量增加了三成。很多游客把定西作为甘肃之旅的中转站,既节省时间又能体验地方特色。这种“路过经济”正在成为新的增长点。

6.1 经济发展规划

马铃薯产业正在向精深加工转型。规划建设中的马铃薯全产业链示范园很有意思,不仅要扩大种植规模,更要发展淀粉、全粉等高附加值产品。我参观过一家新建的薯条加工厂,他们的生产线可以自动分拣马铃薯大小,制作出不同规格的休闲食品。这种升级让普通马铃薯身价倍增。

中药材产业瞄准国际化标准。定西的当归、黄芪等道地药材开始建立标准化种植体系。在陇西县的一个种植基地,看到技术人员正在测试土壤传感器,这些设备能实时监测药材生长环境。基地负责人说他们正在申请欧盟有机认证,这个目标若能实现,定西药材就能进入更广阔的国际市场。

新能源产业悄然崛起。通渭县的风电场规模超出我的预期,巨大的白色风机在山脊上连绵不绝。当地干部介绍说这些风机每转一圈就能发2度电,整个风场年发电量相当于节约标准煤10万吨。光伏电站也在同步推进,架高的光伏板下面还能种植耐阴作物,这种“农光互补”模式很智慧。

6.2 旅游产业规划

全域旅游理念逐步落地。不再满足于单个景点的打造,而是把整个城市当作一个大景区来经营。我注意到定西城区的新建公园都设计了旅游功能,连公共厕所都按照景区标准建造。这种细微之处的改变,让游客的体验感提升不少。

智慧旅游系统正在构建。在渭河源景区体验过他们的电子导览系统,手机扫描二维码就能听到景点讲解,还能实时查看停车场空位。景区工作人员说下一步要开发AR实景导航,游客通过手机屏幕就能看到虚拟的历史场景重现,这个设想让人期待。

旅游产品多元化发展。除了传统的观光游,现在更注重体验式旅游。在安定区的一个乡村旅游点,游客可以亲自参与马铃薯采摘、中药材辨识等活动。我试过制作马铃薯粉皮,虽然手法生疏,但这种参与感让旅行记忆更深刻。民宿老板说这类体验项目特别受家庭游客欢迎。

6.3 生态保护规划

黄土高原水土治理持续深化。采用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式,梯田、鱼鳞坑、植树种草多管齐下。坐车经过山区时,能看到层层叠叠的梯田像巨大的绿色阶梯。当地农民说这些梯田不仅保住了水土,还让作物产量提高了三成,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了双赢。

河流生态修复成效显著。渭河定西段经过系统治理,水质从过去的Ⅳ类提升到Ⅲ类。傍晚在河边散步时,能看到白鹭在浅滩觅食。环保部门的朋友说,他们正在建设生态缓冲带,用植物净化入河污水,这种自然的方式比单纯建污水处理厂更可持续。

垃圾分类处理体系逐步完善。城区开始推行“四分法”,农村则采用“两次四分”模式。在漳县的一个村子,看到村民自觉把厨余垃圾倒入堆肥池,可回收物放进专门的收集箱。村支书说这些垃圾经过分类后,总量减少了四成,资源化利用率明显提高。

6.4 乡村振兴战略

特色产业支撑乡村发展。每个乡镇都在培育自己的主导产业,避免同质化竞争。在临洮县的一个村子,他们把百合种植和乡村旅游结合起来,春天赏花、秋天采挖,形成完整的产业链。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就业,年轻人返乡创业的越来越多。

乡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。危房改造、厕所革命、污水处理,这些工程正在改变农村面貌。我去过一个完成改造的村庄,青瓦白墙的民居整齐排列,巷道全部硬化,家家户户用上水冲厕所。老大爷坐在门口晒太阳,说他活了大半辈子,没想到农村能变得这么干净整洁。

乡村治理创新值得关注。“积分制”管理方式很有意思,村民参与公共事务能获得积分,积分可以兑换生活用品。在村委会的积分超市里,看到村民用积分换酱油和洗衣粉。这种激励机制让村民从“站着看”变成“跟着干”,乡村治理有了新活力。

人才培养计划助力乡村振兴。定西与省内外高校合作,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。认识一位参加培训的年轻人,他学会了电商运营,现在在网上销售家乡的土特产,月收入比外出打工还高。他说接下来要带动更多乡亲一起做,这种示范效应很有价值。

你可能想看:
免责声明: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,若侵犯了您的权益,请联系我们处理,谢谢!

分享:

扫一扫在手机阅读、分享本文

评论

最近发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