趵突泉课文深度解析:老舍笔下永恒喷涌的生命力与文化记忆

站在趵突泉边,你会听见水声如雷。三股泉水从池底喷薄而出,水柱能达半米多高,这样的景象已经持续了上千年。北魏郦道元在《水经注》里就记载过它“泉源上奋,水涌若轮”,明代诗人晏璧更是用“三尺不消平地雪,四时常吼半空雷”来形容这永不枯竭的奇观。

泉水昼夜不停地翻涌,仿佛大地在呼吸。水面上的气泡像一串串珍珠,刚冒出来就碎了,又立刻有新的补上。冬天最有趣,泉眼周围热气蒸腾,而远处的湖面却结了薄冰,冷热交融的景象让人忍不住驻足。这种永恒的运动感,或许正是趵突泉最迷人的地方。

老舍先生在《趵突泉》里写得特别生动:“永远那么纯洁,永远那么活泼,永远那么鲜明”。读他的文字,你能感受到那种扑面而来的生命力。他形容泉水“冒,冒,冒,好像永远不感到疲乏”,这三个“冒”字用得真妙,把泉水那种不知疲倦的劲头全写活了。

记得第一次带外地朋友来看泉,她盯着翻涌的水花看了好久,突然说:“这水好像有灵魂”。是啊,老舍笔下那些简单的描述,恰恰抓住了趵突泉最本质的东西——它不是死水,是活生生的存在。

历代文人都爱往这儿跑。曾巩当齐州知州时给泉起了“趵突”这个名字,赵孟頫留下“云雾润蒸华不注,波涛声震大明湖”的千古名句。乾隆皇帝南巡时尝过泉水,直接封它“天下第一泉”。这些文人墨客留下的诗词题刻,让趵突泉不再只是自然景观,更成了文化记忆的载体。

有个有趣的说法:趵突泉是三股泉眼,正好对应天、地、人三才。虽然不知道这个说法从何而来,但站在泉边时,你确实能感受到某种超越自然的力量。那不止是水在流动,更像是某种永恒的精神在涌动。

老舍写《趵突泉》那会儿,正是1930年代初。那是个动荡的年代,外有列强环伺,内有社会变革。老舍刚从英国回来不久,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。他后来回忆说,那段时间是他创作生涯中“最安静的日子”。但这份安静底下,其实藏着对家国命运的深深忧虑。

我读过老舍那时期的日记,里面提到他常常一个人在趵突泉边散步。看着永远喷涌的泉水,他写道:“在这乱世里,至少还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。”这句话很能说明问题——当他描写泉水“永远那么纯洁,永远那么活泼”时,或许是在寻找某种精神上的锚点。

泉水在中国文化里从来不只是水。它象征着生命的源头,代表着生生不息的力量。《道德经》里说“上善若水”,孔子望着流水感叹“逝者如斯夫”。到了老舍笔下,趵突泉的意象更加丰富了——它既是具体的自然景观,又暗喻着民族精神中那些打不垮、压不弯的东西。

有个细节很值得玩味:老舍特别强调泉水“冒,冒,冒,永不疲乏”。这种执着的动感,和他后来在《茶馆》《骆驼祥子》里描写的人物多么相似。都是在小人物身上,看见那种顽强的生命力。或许在他眼里,趵突泉就是整个民族的缩影——无论经历多少磨难,总能重新喷薄而出。

去年冬天我再去趵突泉,正赶上济南的第一场雪。雪花落在蒸腾的泉水上,瞬间就化了。那个画面让我突然理解了老舍说的“从看泉到回家”的感觉。他写的不仅是泉水,更是每个中国人心中那个永远温暖、永远充满生机的精神家园。

泉水在这里完成了它的升华。从自然景观变成文化符号,再变成心灵归宿。老舍用最朴实的语言,搭建了一座桥梁——让我们通过看得见的泉水,触摸那些看不见却真实存在的东西:坚韧、希望,还有对生命本身的热爱。

站在今天的趵突泉边,水声依旧如雷。但读过老舍的文字后,你听到的就不只是水声了。那声音里混着历史的回响,文化的积淀,还有一个作家在最艰难岁月里留下的信念:有些东西,就像这泉水一样,是永远不会枯竭的。

你可能想看:
免责声明: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,若侵犯了您的权益,请联系我们处理,谢谢!

分享:

扫一扫在手机阅读、分享本文

评论

最近发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