随着冬季的临近,全国范围内的气温变化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,国家气候中心近期发布的预测显示,我国今冬大概率偏冷,这一预测引发了广泛讨论,特别是关于拉尼娜现象对我国冬季气候的影响,本文将详细探讨国家气候中心的预测依据、拉尼娜现象及其对气候的影响、今冬气温变化的阶段性特征以及相关部门和地区的应对措施。
国家气候中心的预测依据
国家气候中心在综合分析国内外气象数据和气候模型的基础上,得出了今冬我国大概率偏冷的结论,这一预测不仅考虑了当前的天气状况,还结合了历史气候数据和长期气候趋势。
国家气候中心组织召开了全国气候趋势会商会,通过专家们的分析研判,得出了今冬气温变化的阶段性特征,预计今年冬季(2022年12月至2023年2月),影响我国的冷空气强度总体偏弱,但全国大部地区气温接近常年同期或偏高,气温变化的阶段性特征明显,前冬偏暖,后冬偏冷。
国家气候中心还考虑了拉尼娜现象对我国冬季气候的影响,拉尼娜是指赤道中东太平洋大范围海表温度持续异常偏低,即连续6个月较常年偏低0.5℃的现象,拉尼娜的出现常伴有热带大气环流的变化,如风、气压和降水量的变化,与厄尔尼诺现象相反,拉尼娜对全球气候有相对短暂的降温效应。
尽管拉尼娜并不意味着冷冬,但统计数据表明,出现拉尼娜以后,我国冬季偏冷的概率更大一些,今年的拉尼娜可能是一个较弱的事件,但它会在多大程度上影响这个冬季的气温,还有待观察,国家气候中心预测,今年秋冬季我国较易出现阶段性强降温、强降雪天气。
拉尼娜现象及其对气候的影响
拉尼娜现象是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偏低的一种气候现象,通常会导致全球气候的显著变化,了解拉尼娜现象及其对气候的影响,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今冬我国气温变化的原因。
1、拉尼娜现象的定义
拉尼娜现象是指赤道中东太平洋大范围海表温度持续异常偏低,即连续6个月较常年偏低0.5℃的现象,这一现象通常伴随着热带大气环流的变化,包括风、气压和降水量的变化,拉尼娜现象与厄尔尼诺现象相反,后者是指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偏高。
2、拉尼娜现象的形成机制
拉尼娜现象的形成与海洋-大气相互作用密切相关,当赤道中东太平洋的海表温度异常偏低时,会导致大气环流的变化,海表温度偏低会导致大气中的对流减弱,进而改变风场和气压场,这些变化会进一步影响海洋表面的温度分布,形成正反馈机制,从而维持拉尼娜现象的存在。
3、拉尼娜现象对全球气候的影响
拉尼娜现象对全球气候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,它会导致全球气温的下降,尤其是在赤道中东太平洋地区,拉尼娜现象会改变降水分布,导致一些地区降水增多,而另一些地区降水减少,拉尼娜现象还会影响风场和气压场,导致全球气候系统的变化。
4、拉尼娜现象对我国气候的影响
拉尼娜现象对我国气候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气温和降水两个方面,拉尼娜现象的出现通常会导致我国冬季气温偏低,这是因为拉尼娜现象会改变东亚冬季风的强度,进而影响我国的气温分布,拉尼娜现象还会影响我国的降水分布,导致一些地区降水增多,而另一些地区降水减少,这些变化会对我国的农业、交通和生态环境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。
今冬气温变化的阶段性特征
根据国家气候中心的预测,今冬我国气温变化的阶段性特征明显,前冬偏暖,后冬偏冷,冬季全国大部地区气温接近常年同期或偏高,但气温变化的阶段性特征显著。
1、前冬偏暖
预计2022年12月至2023年1月中旬,影响我国的冷空气强度较弱,全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,这一阶段,我国大部分地区将经历相对温暖的天气,尤其是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,这有利于农业生产、交通运输和居民生活。
2、后冬偏冷
预计2023年1月下旬至2月,冷空气强度逐渐加强,内蒙古大部、东北大部、华北北部、华中、华南西部、西南东部和北部、西北大部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,这一阶段,我国大部分地区将经历相对寒冷的天气,尤其是北方地区,这将对农业、畜牧业、交通运输和居民生活产生一定影响。
相关部门和地区的应对措施
针对今冬我国大概率偏冷的气候预测,相关部门和地区应提前做好应对措施,确保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不受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