行走在赣州老城的青石板路上,总能被空气中飘散的复合香味牵住脚步。那可能是街角米粉店蒸腾的雾气,也可能是巷尾糕点铺刚出炉的甜香。记得去年在灶儿巷遇见一位做艾米果的老奶奶,她边往米团里包馅料边说:“我们赣州人吃东西,讲究的是山水的味道。”
1.1 赣州饮食文化的历史渊源
赣州的饮食记忆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。作为连通江西、广东、福建的咽喉要道,这里自古就是南北风味交融的舞台。客家先民五次大迁徙带来的中原烹饪技法,与当地畲族、瑶族等少数民族的饮食智慧相互渗透,形成了独特的赣州风味。
文天祥在赣州组织抗元时,曾用当地食材犒劳将士。那些简单却饱含能量的食物配方,至今仍能在一些传统菜肴中找到影子。明清时期,赣江航运的繁荣让沿江码头诞生了许多适应船工口味的小吃,重油重盐的特点保留至今。
1.2 赣州地域特色与美食关系
赣州的地形像一口大锅,四周环山,中间是盆地。这种地理格局造就了“靠山吃山,靠水吃水”的饮食哲学。西部的崇义、大余山区盛产竹笋、香菇,催生了以山珍为主的烹饪流派;东部的瑞金、于都地处平原,稻作文化发达,米粉制品尤为出色。
赣江贯穿全境,丰富的水系孕育了独特的河鲜料理。去年在赣江边的渔家乐,老板现场捞起一条草鱼,用紫苏、辣椒简单烹制,那种鲜美的滋味至今难忘。不同的海拔高度还形成了立体气候,让赣州能够产出从亚热带到温带的多种食材。
1.3 赣州美食的文化内涵
在赣州人看来,食物从来不只是果腹之物。客家人“耕读传家”的传统,使得许多菜肴都蕴含着生活智慧。比如用薯粉制作的“薯包”,既方便储存又营养丰富,体现了客家人勤俭持家的美德。
逢年过节,赣州人的餐桌上总有特定的食物语言。春节的腊味拼盘象征丰收,清明的艾米果寄托对先人的思念,中秋的月光饼寓意团圆。这些食物就像文化的密码,一代代传递着族群记忆。
或许最能体现赣州美食精神的,是那种不事张扬的质朴。没有过分精致的摆盘,没有复杂的调味,却总能用最本真的味道打动人心。这大概就是山水养育出的性格——实在,却韵味悠长。
清晨六点的赣州街头,蒸笼掀开时腾起的热气总会让人不由自主停下脚步。那些看似简单的小吃里,藏着这座城市最真实的温度。记得有次在厚德路遇见一位卖烫皮的大叔,他一边熟练地翻动米浆一边说:“我们赣州的小吃啊,都是老百姓用日子熬出来的。”
2.1 赣南米粉系列美食
赣州人的一天,多半是从一碗米粉开始的。这里的米粉质地特别,既不像桂林米粉那般柔韧,也不似云南米线那样细软。用本地晚稻米经过三浸三磨制成的米粉,带着独特的米香和恰到好处的嚼劲。
烫皮可能是最接地气的吃法。米浆在特制的竹筛上摊薄,入锅蒸熟后裹上酸菜、豆角,再淋一勺辣椒酱。去年冬天在红旗大道的小摊前,我看着老板娘手法娴熟地卷着烫皮,热腾腾的蒸汽模糊了晨光。那种简单却满足的滋味,至今想起仍觉得温暖。
拌粉则是夏日的最爱。煮熟的米粉过凉水,加入蒜末、花生米、萝卜干,最后浇上秘制的酱料。每个拌粉摊子都有自己的独门酱方,有的偏重豆豉香,有的突出辣椒烈。我常去的那家会在酱料里加少许陈皮,微妙地平衡了咸辣。
若是想尝些特别的,不妨试试鱼头粉。选用赣江新鲜鳙鱼头,与米粉同煮至汤色奶白。鱼头的鲜甜完全融入汤中,米粉吸饱了汤汁的精华。这种吃法据说源自赣江的渔民,他们在船上用最简单的炊具,创造出了这道鲜美的料理。
2.2 赣州传统糕点类小吃
赣州的糕点带着客家人特有的质朴与巧思。艾米果大概是其中最富季节感的。清明前后,人们采摘鲜嫩的艾草,与糯米粉揉成翠绿的面团,包入咸甜各异的馅料。咸味的通常用腊肉、笋丁,甜味的则是芝麻、花生。去年在灶儿巷,那位做了四十年艾米果的阿姨告诉我:“艾草要选雨后初晴的,那时的艾叶最嫩最香。”
薯包是另一种让人怀念的古早味。将新鲜薯类磨成浆,加入米粉发酵,用特制的铁勺盛着下锅油炸。外壳酥脆,内里却柔软如蛋糕。这种小吃在赣州街头已经不多见,偶尔在老街的转角才能遇到。记得小时候,总是要等着那个推着单车叫卖的老人,听到他的吆喝声就飞奔出去。
月光饼则是中秋的专属记忆。不同于广式月饼的油腻,赣州的月光饼更显清雅。用本地糯米粉做皮,馅料多是冬瓜糖、橘饼、芝麻等传统食材。饼皮上会用模具压出月宫、玉兔的图案,烘烤后泛着淡淡的金黄色。这种糕点现在会做的师傅越来越少了,但每逢中秋,老赣州人还是会循着记忆中的味道去寻找。
2.3 街头巷尾的油炸小吃
油炸的香气总是能轻易勾起食欲。在赣州,油炸小吃不仅是解馋的零嘴,更是一种市井生活的写照。
油饼摊前总能看到排队的人群。发酵好的米浆倒入圆形的模具,放入油锅炸至金黄。刚出锅的油饼外酥内软,带着淡淡的酒香。最好吃的时刻是出锅后的三十秒内,那时饼皮最脆,内里最绵软。我常想,这种对火候极致追求的小吃,大概也只有慢节奏的赣州才能保留下来。
炸豆腐角则是另一种风味。老豆腐切成三角块,炸至外皮起泡,再蘸着辣椒蒜汁食用。简单的食材,却能吃出丰富的层次感——豆腐的豆香、油炸的焦香、蘸料的辛香在口中交织。这种小吃常见于校门口,是许多赣州人学生时代的记忆。
炸芋饺可能算是油炸小吃里的“贵族”了。芋头蒸熟捣成泥,和入薯粉做成饺皮,包入肉馅后油炸。成品外皮酥脆,内馅多汁,芋头的香气贯穿始终。虽然制作过程繁琐,但这份用心恰恰体现了赣州人对食物的尊重。
走在赣州的街巷里,这些小吃就像城市的脉搏,跳动着最真实的生活节奏。它们或许登不上大雅之堂,却用最朴素的方式,讲述着这片土地的故事。
赣州的宴席从来不只是吃饭那么简单。记得去年参加一场客家婚宴,主家老人举着酒杯说:“我们赣州的宴,吃的是人情味,品的是百年传承。”那些在重要场合登场的菜肴,每一道都承载着这片土地的集体记忆。
3.1 赣州传统宴席特色菜
宴席上的头道菜往往决定了整场宴会的基调。梅菜扣肉在赣州宴席中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。选用肥瘦相间的五花肉,经过煮、炸、蒸多道工序,与客家梅菜一同蒸制数小时。肉片入口即化,梅菜吸收了油脂的丰腴。我曾在南康的一场寿宴上尝过一位老厨师的梅菜扣肉,他特意选用陈年梅菜,那股悠长的咸香至今难忘。
酿豆腐是另一道宴席常客。水豆腐挖空填入肉馅,慢火煎至两面金黄。看似简单,实则考验厨师对火候的精准把控。豆腐要嫩而不碎,肉馅要鲜而不腻。每个客家妈妈都有自己的酿豆腐秘诀,有的在肉馅里加少许鱼蓉,有的会淋上特制的酱汁。这道菜总让我想起小时候外婆在灶台前忙碌的身影,她说酿豆腐要用心,就像待人接物一样。
粉蒸肉在赣州宴席中扮演着温暖的角色。用米粉包裹腌制的猪肉,竹笼蒸制。米粉吸收了肉汁的精华,猪肉保持着恰到好处的嫩滑。去年在赣县参加满月酒时,主人特意说明他们用的米粉是石磨磨制的,颗粒感更明显,能更好地锁住肉汁。
白切鸡看似普通,在赣州宴席中却有着特殊意义。选用放养的三黄鸡,仅用清水煮熟,最大程度保留鸡肉的原味。蘸料是灵魂所在——姜蓉、葱末、盐和花生油的简单组合,却能带出鸡肉最纯粹的鲜美。这道菜总在宴席中段出现,像是给味蕾一个休憩的片刻。
3.2 节日庆典特色美食
节日里的赣州,家家户户飘出的香气就是最准确的日历。
春节的腊味是赣州人共同的记忆。立冬之后,家家阳台开始挂起腊肠、腊肉、腊鸭。用盐、糖、酒腌制后经北风自然风干,那种特殊的咸香是工厂制品无法复制的。记得小时候,祖母总要在腊月里做好够吃一整年的腊味,她说:“有了这些,就算孩子走得再远,也能尝到家里的味道。”
清明时节的艾米果不仅是小吃,在祭祀宴席中也占有一席之地。用新鲜艾草汁和糯米粉制成的青团,包裹着甜咸两种馅料。甜的寓意生活甜蜜,咸的象征脚踏实地。这种将时令与人文结合的食物,体现了客家人对自然的敬畏。
中秋的月光饼在宴席上有着特殊地位。不同于市面上花哨的月饼,传统的月光饼依然保持着朴素的外形。饼皮用糯米粉和麦芽糖制作,馅料是冬瓜糖、橘饼、芝麻等传统食材。上月参加一个老赣州人的家宴,主人拿出珍藏的木质饼模,上面雕刻的月宫图案已经有些模糊,却更显珍贵。
冬至的酿冬酒更是赣州独特的节庆习俗。用糯米发酵制成的甜酒,在冬至这天开坛。酒液醇厚甘甜,带着淡淡的桂花香。家家户户会互赠自家酿的冬酒,比较谁家的更香更醇。这种温暖的仪式感,让寒冷的冬天也变得值得期待。
3.3 客家传统宴席文化
客家人的宴席处处体现着这个族群的处世哲学。
“八大碗”是传统客家宴席的基本规制。不是指固定的八道菜,而是讲究荤素搭配、汤菜兼备的平衡理念。通常包括四荤两素一汤一主食,寓意四平八稳。去年在龙南参加的一场传统婚宴,依然严格遵循这个规制,老人说这是祖辈传下来的智慧。
上菜的次序也暗含玄机。头盘必是鸡,取“吉”的谐音;鱼通常压轴,象征“年年有余”;中间穿插的每道菜都有其美好寓意。这种讲究不是迷信,而是客家人对生活的美好期许。我记得有次宴席上,一道清炒时蔬被安排在油腻的肉类之后,主人笑着说:“这就像人生,总要有些清淡时刻来平衡。”
宴席上的座位安排更是学问。长辈居上席,客人按辈分、亲疏就座。这种看似繁琐的规矩,实则体现了客家人尊老敬贤的传统。年轻人要等长辈动筷才能开始用餐,席间还要主动为长辈布菜。这些细节里,藏着客家人代代相传的家风。
劝酒的礼仪也别具特色。主人敬酒必须起身,酒杯要低于对方以示尊重。不能勉强客人饮酒,但要确保每位客人的酒杯不空。这种热情而不失分寸的待客之道,正是客家文化中庸之美的体现。
在赣州的宴席上,你吃到的不仅是美食,更是一个族群的记忆与智慧。那些在推杯换盏间流转的情谊,那些在碗筷交错中传承的规矩,让每一场宴席都成为值得珍藏的时光。
走进赣州的农家小院,灶台上升起的炊烟里总飘着独特的香气。去年在赣县一个山村做客,主人家端出一盘刚出锅的农家小炒肉,笑着说:“我们这里的菜,吃的就是山里的味道,江里的鲜。”这些扎根于土地与江河的菜肴,每一口都能尝到赣南特有的风土人情。
4.1 赣南特色农家菜
农家菜最打动人的是那份质朴的真实。小炒肉在赣州农家餐桌上几乎顿顿可见,但每家每户的做法都有微妙差别。选用土猪的前腿肉,切薄片后与青椒、蒜苗快火翻炒。关键在于火候要足,锅气要重。肉片边缘微微卷起,带着焦香,青椒还保留着脆嫩的口感。记得在上犹一户农家吃饭时,女主人往锅里加了一勺自制的豆豉,那股复合的咸香让整道菜的层次立刻丰富起来。
霉豆腐蒸腊肉是赣南农家的冬日限定。农家自制的霉豆腐经过发酵,带着独特的“霉香”,与风干的腊肉一同蒸制。霉豆腐的绵软吸收了腊肉的咸鲜,蒸汽让两种风味完美融合。这道菜特别下饭,往往一上桌就能让人多吃两碗米饭。有个赣州朋友告诉我,他们家的霉豆腐一定要用祖传的陶罐发酵,说那样的味道才够正。
芋荷炒肉片展现了客家人物尽其用的智慧。芋荷就是芋头的茎秆,在其他地方可能被丢弃,在赣州却成了美味。芋荷需要先经过搓揉、腌制去除涩味,再与肉片同炒。成品带着淡淡的紫色,口感爽脆中带着韧劲。去年在崇义的山村里,一位老奶奶教我做这道菜,她说芋荷要选嫩茎,炒的时候加少许米酒,能提升鲜味。
盐焗鸡虽然是客家名菜,在赣州农家有着更接地气的做法。不用复杂的香料,只用粗盐将整鸡包裹,用柴火慢焗。盐壳锁住了鸡肉的水分,焗好的鸡肉撕开后肉汁充盈。蘸料也极其简单——一碟花生油,一碟辣椒酱。这种返璞归真的烹饪方式,反而最大程度保留了食材的本味。
4.2 赣江流域水产美食
赣江的水孕育了独特的水产佳肴,每一道都带着江河的鲜甜。
酒糟鱼是赣江边人家的拿手好菜。选用赣江特有的草鱼或鲤鱼,用酒糟腌制数日,再蒸或煎制。酒糟的甜香与鱼肉的鲜嫩相得益彰,去除了鱼腥,留下了醇厚的回味。在赣江边的渔家乐里,老板告诉我他们家的酒糟鱼要用老坛酒糟,腌制时间不能少于三天,否则味道不够醇厚。
黄丫头煮豆腐听起来朴素,却是赣州人最爱的家常鱼鲜。黄丫头是赣江里的一种小鱼,肉质细嫩无比。与嫩豆腐同煮,鱼的鲜味完全融入汤中,豆腐吸饱了汤汁的精华。这道菜的关键在于火候,鱼要煮到刚好熟透,豆腐要保持完整。每次在赣州吃饭,看到这道菜上桌,就知道这顿饭有了灵魂。
清蒸鳜鱼最考验食材的新鲜度。赣江鳜鱼以肉质细嫩、味道清甜著称,简单的清蒸最能体现其本味。只需几片姜、几根葱,淋上少许生抽和热油。蒸好的鱼肉用筷子轻轻一拨就散开,入口即化。记得在章贡区的一家老字号,厨师说他们只选用当天捕捞的鳜鱼,“超过半天的鱼,鲜味就打了折扣”。
鱼丸在赣州有着独特的地域特色。不用机器搅打,全靠手工将鱼肉剁成蓉,反复摔打上劲。这样做出的鱼丸弹性十足,内里却保持着细腻。汤底通常用鱼骨熬制,清澈见底,只加少许盐调味。这种对食材原味的尊重,正是赣州水产美食的精髓所在。
4.3 山区特色野味佳肴
赣州多山的地理环境,孕育了独特的山野风味。
石蛙炖汤是山区宴客的珍品。石蛙生长在清澈的山涧中,肉质细嫩,营养价值高。与枸杞、红枣一同炖煮数小时,汤色奶白,味道醇厚。石蛙的肉质介于鸡肉和鱼肉之间,带着山泉的清新。在安远的一个山村,主人用砂锅慢炖石蛙,他说一定要用山泉水,才能炖出最纯正的味道。
野菌煲是雨季里的大自然馈赠。赣州山区盛产各种野生菌类,鸡枞菌、松茸、牛肝菌都是煲中常客。用土鸡或排骨做底,与新鲜野菌一同慢煲。菌类的鲜香融入汤中,每一种菌都带来不同的口感体验。有个采菌人告诉我,找菌子要赶早,带着露水采回来的最鲜。
竹鼠焖笋展现了山民因地制宜的智慧。竹鼠以竹根为食,肉质紧实,带着淡淡的竹香。与春笋同焖,竹鼠的醇厚与春笋的清脆形成有趣对比。烹饪时需要足够的耐心,小火慢焖让两种食材的味道充分交融。这道菜总让我想起在赣南山区的一次经历,主人说他们祖辈都这样烹饪竹鼠,“这是大山给我们的礼物”。
蕨菜炒腊肉是春季的时令美味。山里的蕨菜经过焯水去除涩味,与农家腊肉同炒。蕨菜的爽脆与腊肉的咸香在口中迸发,带着山野的清新气息。制作时通常要加少许干辣椒,既能去腥又能提味。这种将山野与时令完美结合的菜肴,让人每一口都能尝到大自然的味道。
在赣州的餐桌上,这些地方特色菜肴不只是食物,更是人与自然对话的见证。从农家的灶台到江边的渔火,从山间的炊烟到林中的采摘,每一道菜都在诉说着这片土地的故事。那些藏在味道里的记忆,比任何文字都更能打动人心。
在赣州老城区的一条深巷里,我曾见过一位老师傅用一把用了三十年的炒锅,仅凭手腕的抖动就能让食材在锅中均匀受热。他说:“做菜不靠眼睛,靠手感。”这种代代相传的手艺,让赣州美食在现代化浪潮中依然保持着独特的生命力。每一道看似简单的菜肴背后,都藏着匠人们对食材和火候的深刻理解。
5.1 传统烹饪技艺传承
赣州的厨房里保留着许多看似古老却极为有效的烹饪方法。这些技艺往往需要经年累月的练习才能掌握。
“抢火候”是赣州厨师的基本功。炒菜时火要大,动作要快,让食材在最短时间内锁住水分和鲜味。小炒肉之所以能保持肉片嫩滑、青椒脆爽,全靠这手功夫。记得在赣县一家老店里,厨师翻炒时锅里的火苗能窜起半尺高,他说这叫“锅气”,是电磁炉永远做不出来的味道。
“慢火细炖”则是另一门学问。客家菜里的炖品讲究火候的精准控制,文火慢炖数小时是常事。一锅地道的赣南药膳汤,需要守在灶边随时调整火力。去年在龙南见识过一位老师傅炖汤,他用炭火保持微沸状态整整六个小时,期间不时撇去浮沫,最后得到的汤色清亮见底,味道却醇厚无比。
“手工捶打”在鱼丸制作中尤为关键。现代厨房多用料理机,但赣州的老店依然坚持手工剁鱼蓉。反复捶打能让鱼肉中的蛋白质充分释放,形成独特的弹性。我试过亲手做鱼丸,才发现看似简单的捶打其实极其考验腕力和耐心,稍有不慎就会影响口感。
“自然发酵”在赣州传统食品中占据重要地位。霉豆腐、酒糟、酸菜等都需要依靠自然环境中的微生物完成转化。这种依赖季节和气候的工艺,让每批成品都有细微差别。有位制作霉豆腐的老师傅说,他能够通过观察陶罐外壁的水汽判断发酵程度,这种经验无法用仪器替代。
5.2 特色调味料与配方
赣州菜的味道密码,藏在那些自家制作的调味料里。
豆豉是赣州厨房的灵魂。不同于市售的成品,农家自制的豆豉要经过蒸煮、发酵、晾晒多道工序。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独特的配方,有的加入橘皮增香,有的用紫苏提味。在赣州乡下一户人家里,我看到他们用老杉木桶发酵豆豉,女主人说木桶的微孔能让豆豉呼吸,味道更醇厚。
酒糟在赣州不仅是饮品,更是重要的调味料。用糯米和酒曲自然发酵而成的酒糟,带着淡淡的甜香和酒香。酒糟鱼、酒糟蛋等菜肴都离不开它。制作时对温度和湿度的把控至关重要,太干会影响发酵,太湿又容易变质。有位酿酒师傅告诉我,他靠闻味道就能判断酒糟的成熟度。
辣椒酱在赣州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。不同于湖南的干辣,赣州辣椒酱更注重香气的层次。通常会加入蒜蓉、豆豉、香油等配料,经过阳光曝晒和时光沉淀。在章贡区的一个老作坊里,我看到成排的陶缸在阳光下静置,主人说至少要晒足七七四十九天,辣椒酱才会呈现出理想的风味。
梅菜是客家菜系的标志性配料。赣州的梅菜选用特定品种的芥菜,经过“三蒸三晒”的复杂工艺。蒸能软化纤维,晒能浓缩风味。制作过程完全依赖天气,晴朗干燥的秋日是最佳时机。有位做了五十年梅菜的老人家说,现在的天气和五十年前不一样了,他得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晾晒时间。
5.3 美食制作工具与器具
那些看似朴素的厨具,往往是成就赣州美食的关键。
柴火灶在赣州农村依然常见。用松木、杂木等不同木材烧火,能给菜肴带来独特的风味。柴火的火候比燃气更难控制,需要随时添减柴火。但正是这种不稳定性,造就了赣州菜特有的“锅气”。在兴国的一个农家乐,厨师能用柴火灶同时控制三个锅的火力,这种技艺令人叹为观止。
石磨在制作某些传统食品时无可替代。用石磨慢磨出来的米浆更加细腻,做出来的米粉口感更爽滑。虽然电动磨浆机效率更高,但老字号店家依然坚持使用石磨。他们说石磨的低速研磨不会产生高温,能更好地保留大米的原香。
陶制容器在发酵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。陶罐的微透气性能让食材在发酵时自由呼吸,这是玻璃或塑料容器无法比拟的。制作霉豆腐、酒糟、酸菜时,老一辈人特别讲究陶罐的选用。有位老师傅甚至能通过敲击陶罐的声音,判断其是否适合用来发酵。
竹制蒸笼是制作赣州点心的必备工具。竹子的天然香气会随着蒸汽渗入食物,这是金属蒸笼做不到的。而且竹蒸笼的透气性更好,能避免水汽在食物表面积聚。记得在赣州一家茶楼,老师傅指着发黄的竹蒸笼说:“这笼子用了二十年,越用越有味道。”
这些看似传统的制作工艺,其实蕴含着对食材的深刻理解和尊重。在追求效率的今天,赣州的美食匠人们依然坚守着这些费时费力的老方法。因为他们知道,有些味道,真的急不得。那些在时光中慢慢沉淀的风味,才是赣州美食真正的灵魂所在。
走在赣州街头,空气里总是飘着各种食物的香气。记得第一次来赣州时,我在老城区迷了路,却意外发现了一条藏在小巷深处的美食街。那种转角遇见美味的惊喜,至今让我难忘。想要真正领略赣州美食的魅力,光知道吃什么还不够,更要知道去哪里吃、什么时候吃。
6.1 美食街区推荐
赣州的美食藏在街巷深处,需要带着发现的眼光去寻找。
灶儿巷是必去的第一站。这条不到五百米的老街,聚集了数十家小吃店。清晨的灶儿巷最有味道,刚出笼的米糕冒着热气,炸油条的香味能飘出半条街。我最喜欢在巷口那家老店要一碗拌粉,坐在露天的矮凳上吃。看着来往的本地人用赣州话打招呼,感觉自己也成了这座城市的一部分。
南京路步行街更适合夜游。华灯初上时,这里就变成了美食的海洋。烧烤摊的炭火映红夜空,麻辣烫的汤锅咕嘟作响。年轻人喜欢在这里边逛边吃,手里拿着串,嘴里喝着冰粉。去年夏天在这条街上,我尝到了这辈子最好吃的烤茄子,蒜蓉的香气至今记忆犹新。
客家大道周边藏着许多地道小店。这里不如前两处热闹,却更能尝到家常味道。有家夫妻店做的梅菜扣肉特别地道,老板娘说他们的梅菜都是自己晒的。坐在简陋的店面里,吃着朴实无华的菜肴,反而能感受到最真实的赣州味道。
水南镇的美食聚集区值得专程前往。这里以河鲜闻名,沿江的餐厅都能吃到新鲜的赣江鱼。建议傍晚时分去,坐在江边品尝现捞现做的鱼肴,看着夕阳映在江面上,美食与美景相得益彰。
6.2 特色餐厅与老字号
有些味道,只能在特定的地方找到。
“老赣州酒楼”是体验传统宴席的好去处。这家开了三十多年的老店,至今保持着用柴火灶做饭的传统。他们的招牌菜“四星望月”需要提前预定,厨师会现场展示蒸鱼的技艺。坐在八仙桌旁,吃着用传统方法烹制的菜肴,仿佛穿越回了旧时光。
“章贡早餐店”是本地人从小吃到大的记忆。每天早上六点开始营业,不到九点拌粉就卖完了。他们家的米粉特别爽滑,配料也丰富。老板是个健谈的老人,常跟熟客聊起这条街几十年的变迁。他说现在的年轻人来得少了,但老街坊还是认这个味道。
“客家土菜馆”藏在城郊的一个院子里。这里没有菜单,吃什么要看当天采购的食材。厨师是地道的客家人,做的都是祖传的农家菜。记得有次去吃,他们推荐了一道山野菜,说是早上刚从山上采来的。那种新鲜的自然风味,是在城市餐厅里尝不到的。
“江边渔村”以烹制河鲜见长。餐厅就建在赣江边上,食客可以亲眼看着渔民从江里捞鱼。他们的清蒸鳜鱼做得极好,火候把握得恰到好处。有个细节让我印象深刻:蒸鱼用的水是赣江水,他们说这样能保持鱼的本味。
6.3 美食节庆活动参与
在特定的时节,赣州的美食体验会更加丰富。
每年的客家美食节是饕客们的盛会。通常在秋季举办,持续一周左右。各个县区的特色小吃都会在这里集中展示。去年我在美食节上尝到了十几种不同做法的米粉,才发现原来简单的食材能有如此多的变化。现场还有老师傅展示传统烹饪技艺,让人大开眼界。
端午时节的粽子集市别有风味。赣州人包粽子有自己的特色,除了常见的肉粽,还有用梅干菜、笋干等做馅的。在集市上能看到各家各户拿出看家本领,粽子的形状、馅料都各不相同。有位老奶奶包的粽子特别紧实,她说这是跟母亲学的,已经包了六十年。
冬至时分的酿酒活动值得参与。客家人有冬至酿酒的习俗,这时节走在赣州乡间,到处都能闻到酒香。有些农家会开放参观,游客可以亲眼看到糯米如何变成甜酒酿。我曾在龙南的一个村子里跟着当地人学做酒酿,虽然最后成品不尽如人意,但那个过程让人难忘。
春节前的年货集市充满烟火气。这时候的赣州街头,到处都在制作腊味、霉豆腐等传统年货。走在集市里,空气中弥漫着腊肉的烟熏味、炒货的焦香味。商家们都会提供试吃,一路走下来几乎能吃饱。这种热闹的氛围,本身就是一种独特的美食体验。
在赣州寻找美食,需要的不仅是一张地图,更是一颗愿意探索的心。那些藏在深巷里的老店,那些只在特定时节出现的美味,都在等待着有心人去发现。有时候,最美的味道往往就在不经意的转角处。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