广东省高州市:地理位置、历史文化、经济发展与旅游全攻略
1.1 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
高州市坐落在广东省西南部,茂名市代管的县级市。这座城市地处粤桂两省交界处,东接阳春市,西邻广西陆川县,南连化州市,北靠信宜市。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10°36′至111°22′,北纬21°42′至22°18′之间。
全市总面积3276平方公里,辖23个镇、5个街道。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,中部形成盆地地貌。鉴江贯穿全境,像一条碧绿的丝带将各个乡镇串联起来。我记得去年路过高州时,最深刻的印象就是那些层层叠叠的荔枝林,从山脚一直蔓延到半山腰。
1.2 历史文化底蕴
高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,至今已有1400多年建制史。这里曾是古代高凉郡治所,也是冼夫人文化的发源地。冼夫人这位岭南地区的杰出女性领袖,至今仍在当地民间传说中占有重要地位。
城区保留着明代古城墙遗址,还有始建于唐代的宝光塔。每年农历正月廿一的年例活动特别有意思,各个村庄轮流举办游神、摆醮等传统仪式。这种延续千年的民俗活动,让外来游客能直观感受到岭南文化的独特魅力。
1.3 人口与民族构成
根据最新统计,高州市常住人口约132万人。汉族占总人口的99%以上,其余为壮族、瑶族等少数民族。少数民族多聚居在北部山区,保留着各自的语言和习俗。
人口分布呈现中部密集、周边稀疏的特点。城区人口约30万,其余分散在各个乡镇。劳动力资源相当丰富,青壮年人口比例适中。当地人以粤语高州话为主要方言,同时通用普通话。
走在高州的街头,你能感受到那种典型岭南小城的悠闲氛围。老人家在榕树下喝茶下棋,年轻人骑着电动车穿梭在街道间。这种城乡交融的生活图景,构成了高州独特的人文风貌。
2.1 主要产业布局
高州的经济版图呈现出鲜明的农业底色与多元产业并进的格局。荔枝、龙眼、香蕉组成的"三高农业"依然是这座城市最亮眼的名片。每年夏季,漫山遍野的荔枝林挂满红果的场景令人震撼。我记得去年六月走访根子镇时,整条公路都飘着荔枝的甜香,收购商直接在田间地头设点交易。
制造业正在悄然崛起。金山开发区聚集了农副产品加工、电子装配、服装制造等企业。长坡镇的石材加工产业已形成完整链条,那些灰白色的花岗岩被切割成规格板材,运往珠三角建筑市场。这种"一镇一品"的特色产业布局,让各个乡镇都找到了自己的发展路径。
服务业以城区为中心向外辐射。宝光街道的商业综合体吸引着周边乡镇的消费人群,而依托农业资源的冷链物流、电商销售等新业态也在快速成长。这种产业结构的渐变,反映出高州正在从传统农业县向现代化县域经济转型。
2.2 经济发展数据
去年高州地区生产总值突破650亿元,同比增长5.2%。这个数字在粤西县域中表现相当亮眼。第一产业占比仍然保持在20%左右,但第三产业增速明显加快,达到7.1%。
财政总收入约28亿元,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4.5%和6.3%。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农村居民收入增速连续三年超过城镇,这或许与农产品电商的蓬勃发展有关。我认识的一位本地果农,去年通过直播带货把龙眼卖到了东北,单月销售额就超过他往年整季的收入。
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.7%,其中工业投资增幅最大。金山开发区去年新引进项目12个,实际到位资金15亿元。这些数据背后,是越来越多企业看好高州的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。
2.3 招商引资政策
高州最近更新了招商引资优惠政策,对符合产业导向的项目给予用地、税收等多方面支持。新引进的先进制造业项目,最高可获得实际投资额3%的奖励。这个力度在周边县市中颇具竞争力。
"一事一议"成为项目落地的特色服务。去年有个深圳的电子企业想来设厂,市政府组织自然资源、环保等部门开协调会,两周内就解决了用地指标和环评问题。这种效率让投资方颇感意外,毕竟在珠三角可能要等上数月。
现代农业项目享受特别扶持。连片种植特色水果500亩以上的,每亩可获得300元补贴。农产品深加工企业进口先进设备,按购置款的15%给予补助。这些政策精准对接了高州的资源优势,推动农业从种植向全产业链延伸。
营商环境持续改善。新设立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1个工作日内,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限减少至45天。或许这些改变暂时还不完美,但确实让投资者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诚意和决心。
3.1 自然景观景点
高州的山水画卷在粤西地区独树一帜。浮山岭的云海日出值得凌晨四点起床奔赴,站在海拔近千米的山顶,看晨光穿透薄雾洒在连绵峰峦上。去年秋天我带朋友去采风,正好遇上云雾缭绕的天气,整座山仿佛悬浮在半空中,那种震撼至今难忘。
深镇镇的仙人洞景区藏着喀斯特地貌的精华。地下河在溶洞内蜿蜒流淌,钟乳石在灯光映照下呈现梦幻色彩。最妙的是洞内常年保持20度左右的气温,夏天进去瞬间就能感受到那股沁人心脾的凉意。当地村民说这个洞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才被完整勘探,现在已成为周边城市居民周末避暑的热门选择。
水库资源被巧妙打造成休闲胜地。高州水库不仅是重要的饮用水源地,环湖修建的绿道也成为骑行爱好者的天堂。周末经常能看到全家出动的骑行队伍,孩子们的笑声伴着湖风飘得很远。水库鱼宴是必尝的美味,现捞的鳙鱼用最简单的清蒸做法,鲜甜滋味能让人连汤汁都喝光。
3.2 人文历史景点
冼夫人故里承载着这座城市的记忆。这位南北朝时期的女性政治家在当地人心中有着特殊地位,每年农历十一月廿四的冼太诞辰,雷垌村都会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。我在诞辰日见过八十多岁的老奶奶由孙女搀扶着前来祭拜,那种跨越千年的文化传承令人动容。
宝光塔静静矗立在鉴江边已经四百多年。这座明代古塔经历过洪水、战乱,塔身的青砖被岁月打磨得温润如玉。登塔远眺最能感受高州的历史脉络,老城区的骑楼街与新城区的现代建筑在视野里交错,仿佛时空在这里折叠。塔下经常有老人在下象棋,他们可能不知道这座塔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但都知道夏天在塔影里乘凉最舒服。
中山路骑楼群记录着商业繁华的往昔。这些中西合璧的建筑大多建于民国时期,虽然部分外墙略显斑驳,但精致的雕花和拱券依然保留着当年的风采。骑楼下的商铺换了一茬又一茬,从当年的布行、药铺变成现在的奶茶店、手机卖场,但午后阳光穿过廊柱投射的光影,始终未变。
3.3 特色乡村旅游
根子镇的荔枝主题旅游已成品牌。不仅荔枝成熟季节游客如织,平时也有不少人专程来看百年荔枝林。那些虬枝盘曲的古树本身就是活文物,最大的一棵“荔枝王”据说树龄超过1300年。村民把自家庭院改造成农家乐,游客可以体验采摘、制作荔枝蜜等趣味活动。这种将农产品与旅游结合的模式,让村民在荔枝销售之外又多了一份收入。
镇江镇的荷塘景观别具韵味。盛夏时节千亩荷田同时绽放,粉色白色荷花在碧绿荷叶间摇曳生姿。当地开发了采莲、挖藕等体验项目,还推出全荷宴——荷叶蒸鸡、莲藕煲、荷花煎蛋,每道菜都带着荷的清香。我特别喜欢傍晚在荷塘边的栈道散步,晚风送来淡淡荷香,偶尔还能看见白鹭从水面掠过。
马贵镇的高山草甸带来意外之喜。海拔800米以上的山坡分布着连绵草地,在广东这样四季常绿的地方实属罕见。春天漫山遍野的杜鹃花把草甸染成粉紫色,秋天芦苇在风中泛起银浪。当地民宿老板很懂游客心理,在最佳观景位置搭了木平台,摆上几张藤椅,住客可以躺着看云卷云舒。这种闲适,大概是都市人最向往的度假状态。
4.1 特色农产品种植
高州的土地似乎特别懂得如何孕育美味。荔枝种植在这里已经延续了千年,根子镇的贡园里那些老荔枝树还在年年结果。每年五六月,整片山岭都飘着荔枝的甜香,果农们在天蒙蒙亮时就开始采摘,带着露珠的果实最是新鲜。我记得有次在荔枝季路过果园,果农执意要我们尝几颗刚摘的桂味,那种冰沙般的口感与超市买的完全不同。
龙眼与荔枝构成完美的季节接力。七月荔枝季刚过,龙眼就接着成熟,金黄的果实挂满枝头。高州人把龙眼称为“荔枝奴”,这个有趣的别称道出了两种水果的接续关系。有些果园采用生态种植,在龙眼树下散养土鸡,形成独特的共生系统。鸡群啄食害虫,粪便又成为天然肥料,产出的龙眼格外清甜。
香蕉种植采用更科学的方法。不再是过去粗放式的种植,现在普遍使用滴灌技术和防寒薄膜。冬天开车经过泗水镇的香蕉基地,会看见整片山坡覆盖着白色薄膜,在阳光下闪闪发光。这种措施能让香蕉安全越冬,保证全年供应。当地农技员告诉我,他们正在试验抗台风品种,毕竟广东的夏季总少不了台风拜访。
北运菜成为冬季农业的亮点。高州温暖的气候让这里成为天然的冬季菜园,辣椒、茄子在北方冰天雪地时依然能茁壮生长。清晨的蔬菜收购点总是最热闹,菜农把连夜采收的蔬菜运来,经纪人快速分拣装车,这些蔬菜当晚就能出现在千里之外的市场上。这种高效的产销链条,让冬日里的一抹绿色变得触手可及。
4.2 现代农业示范区
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像一块试验田。在分界镇的这个园区里,你能看到农业未来的模样。智能温室里的环境参数全部由电脑控制,什么时候浇水、施肥,需要多少光照,都精准计算。技术人员在手机APP上就能监控作物生长,这种场景和我记忆中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耕画面相去甚远。
火龙果种植基地玩起了灯光艺术。为了调节产期,果园在夜间用特定光谱的LED灯补光,远看像满天星斗落在田间。这种技术能让火龙果反季节开花,错峰上市获得更好价格。夜晚去参观特别梦幻,成片的紫色灯光中,白色花朵静静绽放,既实用又充满美感。
水产养殖走向生态循环模式。石鼓镇的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,稻田里不仅长稻谷,还养着鱼虾。鱼类活动帮助松土,排泄物成为肥料,减少农药化肥使用。这种模式产出的稻米特别受欢迎,虽然产量稍低,但价格能翻倍。消费者现在越来越在意食物是怎么来的,而不仅仅是价格。
农业科技培训让老把式学到新本事。示范区定期组织农民培训,从无人机喷药到电商销售,内容紧跟时代。我见过五十多岁的果农认真记笔记,说要把这些“新鲜玩意儿”教给儿子。这种新老经验的交融,正是现代农业转型的缩影。
4.3 农产品加工与销售
荔枝加工破解了保鲜难题。除了传统的荔枝干,现在还有荔枝酒、荔枝醋等深加工产品。位于金山开发区的加工厂在荔枝季总是灯火通明,鲜果在几小时内就能完成加工。最让我惊喜的是荔枝核也被利用起来,研磨后成为化妆品的原料,真正实现零浪费。
龙眼加工保留着古法智慧。烘制龙眼干仍然部分沿用传统方法,慢火细烘七天七夜,才能做出特级桂圆肉。这种费时费力的工艺产出的桂圆,泡茶时能还原鲜果的香气。有家老字号作坊坚持手工去壳,老师傅的动作快得让人眼花,他说机器去壳容易损伤果肉,影响品质。
电商销售打开全新渠道。手机成为新农具,直播变成新农活。年轻一代返乡创业,在抖音上展示果园实况,观众看着果子长大,收获时自然愿意下单。物流网络也足够完善,早上采摘的荔枝,通过冷链运输,第二天就能送到外省消费者手中。这种速度在十年前难以想象。
农产品品牌建设在路上。“高州荔枝”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已经启用,每箱出产的荔枝都带着身份标识。政府组织统一包装设计,那些印着荔枝图案的礼盒,成为走亲访友的体面手信。品牌化让好产品卖出好价钱,果农的辛苦得到更好回报。
5.1 交通网络建设
包茂高速像一条动脉贯穿高州全境。从市区开车上高速,半小时就能到达茂名港,这种便利在十年前还难以想象。我上个月从高州去湛江机场接人,走高速只用了一个多小时,沿途的风景从丘陵渐变到海岸,地理变化清晰可见。
县道乡道的升级让村庄不再遥远。那些蜿蜒在山间的公路,从坑洼的沙石路变成平整的水泥路,虽然弯道依旧,但行车体验天差地别。记得有次去马贵镇走访农户,司机说这条路去年刚完成硬化,现在下雨天也不用担心泥泞难行。道路两旁新装的太阳能路灯,在夜晚为晚归的村民点亮归途。
农村客运班线织密了出行网络。每个镇都有固定班次的客车往返市区,有些线路甚至延伸到自然村。在分界镇的客运站,我遇见一位每周坐车去市区看孙子的老人,他说现在车票便宜又准时,比过去方便太多。这些绿色的小巴车在山野间穿梭,连接起城乡的生活圈。
铁路货运为农产品外销提速。洛湛铁路高州站虽然主要承担货运功能,但对当地经济至关重要。荔枝季节时,整列的冷藏集装箱从这里发出,把新鲜果实送往全国各地。站台工作人员告诉我,他们专门为农产品开设了绿色通道,优先安排装车发运,确保水果在最短时间内踏上旅程。
5.2 市政配套设施
供水系统的改造让水质更稳定。新建的宝光水厂采用深度处理工艺,自来水可以直接烧开饮用。在城东片区,老旧管网全部更新,解决了过去水压不足的问题。我家住在六楼的朋友说,现在洗澡再也不用担心水流突然变小,这种日常的改善最让人舒心。
污水处理能力持续提升。金山开发区的地下污水处理厂看起来很不起眼,地面是绿化公园,地下却在进行着净化作业。处理后的中水用于道路洒扫和绿化灌溉,这种循环利用的模式既环保又经济。沿江的截污管道把生活污水全部收集处理,小东江的水质这些年明显改善。
垃圾处理走向分类资源化。街头的分类垃圾桶可能还没完全养成居民的习惯,但垃圾转运站已经做好准备。压缩后的垃圾运往电白区的焚烧发电厂,每天处理的垃圾能发电上万度。在农村地区,“村收集、镇转运、县处理”的模式基本覆盖,过去随处可见的垃圾堆渐渐消失。
公园绿地成为市民休闲空间。潘州公园经过改造后,增加了健身器材和儿童游乐区。每天清晨,这里聚满了锻炼的老人;傍晚时分,又成为年轻父母遛娃的好去处。城市绿化率这些年稳步提高,那些新建的小游园虽然面积不大,却给周边居民提供了难得的活动场地。
5.3 信息化建设进展
5G基站建设跑出加速度。主城区已经实现5G信号连续覆盖,连部分乡镇也接入了新一代移动网络。在根子镇的荔枝合作社,负责人给我演示了通过5网络实时监控果园情况,高清画面几乎没有延迟。这种速度让远程技术指导成为可能,专家在广州就能看清果园的病虫害情况。
光纤宽带接入千家万户。去年底最后一个行政村通光纤时,当地还搞了个小型的庆祝仪式。现在农村孩子上网课不再需要举着手机找信号,留守老人也能通过视频和在外打工的子女“面对面”聊天。网络资费这些年持续下降,百兆宽带的价格大多数家庭都能承受。
智慧政务让办事少跑腿。行政服务中心的“一网通办”系统接入了省级平台,二百多项业务可以网上办理。我帮亲戚办理社保业务时,只在手机上操作就完成了申请,材料直接上传,审核进度实时可查。这种便利对农村居民尤其重要,他们不用再专程跑到市区办事。
农业物联网开始落地应用。在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,传感器网络覆盖了核心区域。土壤湿度、空气温湿度、光照强度等数据自动采集,系统会根据预设阈值自动触发灌溉或通风。技术人员在控制中心就能管理上千亩土地,这种精准农业的模式正在逐步推广。
6.1 发展规划目标
高州正在绘制一张清晰的发展蓝图。到2025年,这座粤西县城计划实现地区生产总值突破800亿元,这个数字背后是实实在在的生活改善。我翻看过最新的城市规划文本,发现他们特别强调“宜居宜业”这个理念——不是盲目追求经济增速,而是要让发展成果惠及每个普通居民。
城乡融合将成为重要方向。规划中提到的“半小时生活圈”让人期待,未来从市区到最偏远的乡镇,车程都将控制在半小时内。这让我想起去年在长坡镇遇到的茶农,他说最大的愿望就是孩子们能方便地享受到城里的教育资源。或许不久的将来,这样的愿望真能实现。
生态底线在规划中被反复强调。森林覆盖率要稳定在65%以上,这个指标在开发热情高涨的今天显得尤为珍贵。上次我去浮山岭徒步时,看到新立的生态保护界碑,当地村民说现在砍树要经过严格审批。发展与保护之间的平衡,高州正在小心拿捏。
6.2 重点发展领域
现代农业的升级路径已经清晰。智慧农业产业园二期即将动工,据说要引进全自动分拣线和气调保鲜库。这让我想起根子镇那个还在用竹筐装荔枝的老果农,新技术可能会改变他祖辈相传的经营方式,但也会让他的果子卖得更远、更新鲜。
文旅融合正在打开新空间。冼太夫人文化园的建设方案刚通过评审,准备把历史文化和沉浸式体验结合起来。设计团队提到要运用AR技术重现古高凉郡的场景,游客用手机就能“看见”古代市集。这种尝试在县级市里还算新鲜,效果如何很值得期待。
新能源产业悄然布局。几个光伏发电项目已经在备案,计划利用果园间隙地安装太阳能板。这种“农光互补”模式在北方很常见,但在高州还是头一回。如果成功,既能发电又不影响果树生长,或许能成为乡村振兴的新路子。
大健康产业开始萌芽。本地药企正在研发龙眼肉深加工产品,想把传统食材变成现代保健品。我试过他们的龙眼膏样品,口感比想象中好很多。如果能把高州特色的农产品价值充分挖掘,带来的效益可能超乎预期。
6.3 投资合作机遇
农产品精深加工领域机会显现。现有的荔枝加工还停留在干果、罐头等初加工阶段,冷链物流和生物提取方面存在巨大空间。有家企业最近在考察建设荔枝酵素生产线的可行性,这类项目如果能落地,每斤荔枝的附加值可能翻好几倍。
乡村旅游投资正当其时。民宿集群开发被写进招商手册,但需要的是有情怀、懂设计的投资者。我看到镇江镇有几栋老宅正在改造,保留着青砖灰瓦的外貌,内部却按现代标准装修。这种改造比推倒重建更费心思,但也更能留住乡村的魂。
物流基础设施欢迎社会资本。粤西农批市场准备扩建冷链中心,正在寻找合作伙伴。这个时机很好——随着高速路网完善,高州作为粤桂交界处的区位优势正在凸显。有物流商告诉我,从这里发货,到南宁和到广州的时间差不多,这在中转配送时是个重要考量。
科技创新平台开始搭建。政府和高校合作的技术转移中心下个月挂牌,重点服务农业和企业技改。虽然规模不大,但专业方向很明确。有个做自动化设备的团队已经准备入驻,他们想研发适合小型果园的采摘机器人,这个点子挺有意思。
人才引进政策越来越实在。新出台的“高凉英才”计划不仅给补贴,还帮忙解决子女入学问题。我认识的一位农业博士最近在考虑来高州,他说看中的不是待遇多高,而是这里能让他研究的技术真正用在地里。这种务实的态度,可能正是高州需要的。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