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1 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

甘肃宁县位于甘肃省东部,地处黄土高原腹地。县城坐落在泾河与马莲河交汇处,东接陕西,南邻正宁,西连镇原,北靠合水。这片土地被纵横的沟壑切割,形成独特的黄土丘陵地貌。

行政区划上,宁县下辖14个镇、4个乡,总面积约2633平方公里。县城驻地新宁镇,是整个区域的政治经济中心。记得去年路过时,看到新修的绕城公路将各个乡镇串联起来,交通条件确实改善不少。

1.2 历史沿革与文化特色

宁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,这里曾是周先祖公刘立国之地。秦时设县,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建制史。这片土地见证过丝绸之路的繁华,也经历过革命岁月的洗礼。

文化特色方面,宁县保留着丰富的民俗传统。皮影戏、剪纸、社火这些民间艺术依然活跃在乡间。每年农历三月三的庙会,总能吸引周边县市的群众前来参与。当地的方言也很有意思,夹杂着陕甘两省的口音特点。

1.3 人口与民族构成

根据最新统计,宁县常住人口约45万。其中农村人口占比较大,城镇化进程正在稳步推进。民族构成以汉族为主,同时生活着回族、满族等少数民族。

人口分布呈现“大分散、小集中”的特点。多数人居住在河谷川道地区,山区人口相对稀疏。这些年,随着年轻人外出务工,人口结构发生了一些变化。不过每逢春节,返乡的人流还是让县城变得格外热闹。

2.1 自然景观景点

宁县的黄土高原风光独具特色。九龙河景区是必去之地,蜿蜒的河道切割出壮观的峡谷,两岸的黄土崖壁在阳光下泛着金色。春季沿岸杏花盛开时,整条河谷都飘着淡淡花香。

庙嘴梁草原位于县城西北部,这片高山草甸在夏季格外迷人。绿草如茵,野花遍地,站在高处能望见成群的牛羊悠闲吃草。去年八月我去那里,傍晚的日落美得让人难忘,橘红色的霞光洒满整片草原。

泾河滩涂湿地是观鸟爱好者的天堂。每年春秋两季,大量候鸟在此停歇,白鹭、苍鹭的身影随处可见。湿地内修建了木栈道,漫步其中能近距离观察各种水鸟。这里的空气特别清新,带着水汽和青草的味道。

2.2 历史文化遗址

宁县作为周先祖活动的重要区域,保存着丰富的历史遗迹。公刘庙建于明代,是为纪念周朝先祖公刘而建。庙宇虽经多次修葺,仍保持着古朴风貌。殿内的壁画描绘了公刘教民稼穑的场景,生动展现了早期农耕文明。

古豳国遗址位于县城以南,这里是诗经中多次提及的古豳国所在地。遗址区内还能看到古代城墙的残垣,散落的陶片随处可见。站在遗址高处,仿佛能感受到三千年前先民在此生活的气息。

甘肃宁县旅游攻略:探索黄土高原秘境,体验特色美食与民俗文化

罗川古城保存较为完整,明清时期的街巷格局依然清晰可辨。青石板路两旁是传统民居,有些院落门楼上的木雕十分精美。古城内的文庙大成殿,梁柱上的彩绘历经数百年仍依稀可辨。

2.3 特色乡村旅游

宁县的乡村旅游近年来发展很快。盘克镇的苹果花海特别值得一看,每年四五月,上万亩苹果园同时开花,粉白相间的花海蔚为壮观。当地农家乐提供现摘的苹果和农家饭菜,味道确实地道。

湘乐镇的窑洞民宿很有特色。这些利用原有黄土崖面改造的窑洞,夏季凉爽宜人,冬季温暖舒适。住在里面能体验地道的陕北民居生活,晚上还能在院子里看星星。我记得有家民宿主人特别热情,会教客人做当地的面食。

春荣乡的民俗体验项目很受欢迎。游客可以学习剪纸、绣荷包,还能参与制作传统饸饹面。当地的社火表演保留了原始韵味,逢年过节特别热闹。这些乡村旅游点不仅让游客玩得开心,也确实带动了村民增收。

3.1 农业产业发展

宁县农业保持着鲜明的地域特色。黄土高原特有的梯田景观不仅是一道风景,更是当地农业的根基。苹果种植已经成为支柱产业,全县种植面积超过20万亩。红富士、花牛等品种在市场上很受欢迎,去年我在西安的水果市场就经常看到“宁县苹果”的专柜。

粮食作物以小麦、玉米为主,采用传统的轮作方式。有意思的是,这里还保留着一些古老的农耕技艺,比如用牲畜犁地。虽然效率可能不如机械化作业,但这种做法对保持土壤结构很有好处。

近年来设施农业发展很快。日光温室大棚在川区随处可见,主要种植反季节蔬菜。有个种植户告诉我,他家两个大棚一年能收入五六万元,比外出打工强多了。这种“大棚经济”确实让不少农户尝到了甜头。

畜牧业以牛羊养殖为主。庙嘴梁一带的天然牧场为放牧提供了良好条件。当地正在推广“合作社+农户”的模式,统一品种、统一防疫,有效提高了养殖效益。

3.2 工业与制造业

宁县的工业基础相对薄弱,但正在稳步发展。农副产品加工业是最主要的板块。苹果深加工企业每年能消化大量鲜果,生产苹果脆片、果酱等产品。这些企业规模都不大,但解决了当地部分就业问题。

建材产业依托本地资源。黄土高原丰富的粘土资源为砖瓦制造提供了原料,全县有十多家砖厂。不过环保压力越来越大,部分小厂已经关停转型。

制造业以小型机械加工为主。主要为周边地区的矿山、农业提供配套服务。我参观过一家农机配件厂,虽然设备不算先进,但老师傅的手艺很扎实,生产的犁铧在周边县市很畅销。

新能源产业开始起步。去年建成的首个光伏电站并网发电,虽然装机容量不大,但算是个好的开端。当地的风能资源也不错,据说已经有企业在做前期勘测。

3.3 服务业与商业

服务业的活力越来越足。旅游带动效应明显,去年全县接待游客量突破百万人次。景区周边的农家乐、民宿如雨后春笋般出现,确实给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入。

商贸流通主要依靠县城中心商圈。新建的世纪商贸城聚集了200多家商户,从服装家电到日用品应有尽有。每逢农历三六九的集市日,四里八乡的群众都会来赶集,场面相当热闹。

电子商务发展出人意料。虽然是个山区县,但快递网点已经覆盖所有乡镇。当地的苹果、小米等特产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各地。有个返乡大学生开的网店,去年光苹果就卖出去十多万斤。

金融服务网络比较完善。各大银行在县城都设有网点,村镇银行、信用社的服务延伸到各个村落。普惠金融政策落实得不错,很多农户通过小额贷款发展了种养殖业。

4.1 特色农产品

宁县的黄土高原气候孕育出独特的农产品。苹果依然是当之无愧的明星产品,这里的苹果甜度高、果肉脆,据说是因为昼夜温差大的缘故。去年秋天我去果园参观,随手摘了个苹果在衣服上擦擦就吃,那种清甜爽脆的口感至今难忘。

小杂粮种植很有特色。黄小米颗粒饱满,熬粥特别香浓。荞麦面颜色微灰,口感却格外筋道。当地农民还保持着传统的种植方式,很少使用化肥农药。这种原生态的种植理念现在反而成了市场卖点。

中药材种植渐成规模。黄芪、党参等道地药材长势良好。记得在田间遇到一位老药农,他告诉我这里的土壤特别适合根茎类药材生长。他随手挖出一株黄芪,根须完整,散发着特有的药香。

设施农业产品丰富多样。反季节的西红柿、黄瓜品质不错,特别是小番茄,甜度能赶上水果。这些蔬菜不仅供应本地市场,还销往周边城市。凌晨的批发市场总是格外热闹,菜农们忙着把最新鲜的蔬菜装车发运。

4.2 传统手工艺品

民间剪纸艺术代代相传。宁县的剪纸风格粗犷大气,题材多取自日常生活。我曾拜访过一位剪纸艺人,她的工作室挂满了作品:耕作的农夫、吃草的牛羊、嬉戏的孩童,每幅都栩栩如生。最让人惊叹的是,她剪纸从来不打草稿,全凭心中构图。

布艺制作保留着古老技法。虎头鞋、绣花枕头顶这些传统物件依然有人在做。用的是老式织布机织的土布,染料也是植物提取的。虽然颜色不如化学染料鲜艳,但那种质朴的感觉特别打动人心。

柳编工艺相当精湛。利用当地盛产的沙柳,编成簸箕、箩筐等生活用具。这些柳编制品轻便结实,在农贸市场很受欢迎。有位老师傅说他编了五十多年柳筐,手上的老茧比手套还厚实。

泥塑作品充满乡土气息。用本地特有的红胶泥捏制的小动物憨态可掬,虽然造型简单,却透着股灵动劲儿。这些泥塑现在也成了旅游纪念品,外地游客都很喜欢。

4.3 地方特色美食

臊子面是当之无愧的头牌美食。面条手工擀制,特别筋道。臊子用猪肉丁、豆腐丁、黄花菜等十几种配料炒制,最后浇上酸辣适中的汤汁。县城有家老字号面馆,每天清晨就开始熬制骨汤,那香味能飘出半条街。

羊肉泡馍别有风味。用的是本地散养的山羊,肉质紧实不膻。食客要自己把烤馍掰成小块,厨师再用滚烫的羊肉汤反复浇淋。冬天来上一碗,浑身都暖烘烘的。

传统小吃种类繁多。荞面煎饼外脆里嫩,蘸着蒜泥醋汁吃特别开胃。凉粉用豌豆淀粉制作,配上芥末油、辣椒油,清爽又够味。这些小摊通常就摆在街角,却是当地人最爱的味道。

农家宴席保留古风。遇到红白喜事,村里就会摆起流水席。八凉八热是标配,最后还要上一碗热气腾腾的烩菜。这种宴席吃的不仅是味道,更是一种久违的乡土情怀。

5.1 基础设施建设

道路交通网络正在升级改造。去年我开车去宁县时,发现通往县城的主干道正在拓宽,原先的双车道要变成四车道。施工队的负责人说,这条路的改造将大大缩短到周边城市的车程。乡村道路硬化工程也在推进,现在就连偏远的村子都能通上水泥路。

水利设施建设成效显著。在北部山区看到新建的蓄水池,解决了长期困扰当地居民的饮水问题。有个老乡告诉我,以前旱季要去几里外挑水,现在打开水龙头就有自来水。这种变化对生活质量提升太大了。

电网改造让用电更稳定。记得前几年在村里晚上经常停电,现在这种情况很少发生。农网升级后,连最偏远的养殖场都能用上三相电。有个养鸡专业户说,再也不用担心突然停电导致通风系统停转了。

通讯网络覆盖越来越广。5G基站建设速度很快,现在即使在山区信号也不错。我注意到很多农家乐都装上了无线网络,游客可以随时分享旅行见闻。这种基础设施的改善为数字经济发展打下了基础。

5.2 重点发展产业

特色农业深加工潜力巨大。现有的苹果产业可以往精深加工方向发展。比如建设果汁加工厂、果干生产线,把初级农产品变成高附加值商品。我参观过一个小型果酒作坊,他们用当地苹果酿造的果酒味道很特别,可惜规模太小。

文化旅游产业值得深耕。宁县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,完全可以打造更具吸引力的旅游产品。比如开发非遗体验游,让游客亲手尝试剪纸、泥塑等传统工艺。有位民宿老板说,现在游客不再满足于走马观花,更想要深度体验。

新能源产业迎来发展机遇。这里光照充足,很适合发展光伏发电。我看到一些荒山坡地上已经安装了太阳能板,既发了电又不影响放牧。这种农光互补的模式很有推广价值。

现代物流体系建设迫在眉睫。当地的优质农产品经常因为物流成本高而打不开更远市场。建设冷链物流中心可能会是个突破口。记得有个果农抱怨,去年因为运输不及时,一批好苹果只能低价处理。

5.3 投资环境与政策支持

招商引资政策相当优惠。新入驻的企业可以享受税收减免、用地优惠等政策。我认识一个外来投资者,他说当地政府办事效率比以前高很多,项目审批时间缩短了近一半。这种营商环境改善很能吸引投资。

产业扶持资金力度不小。对于符合发展方向的项目,可以申请各类扶持资金。有个中药材加工企业就获得了技术改造补贴,更新了生产线。企业负责人说这笔资金来得正是时候。

人才引进政策逐步完善。不仅引进高端人才,也注重培养本地技能人才。职业技术学校开设了多个特色专业,为当地产业发展输送人才。我看到他们的实训基地设备很先进,学生都在认真操作。

政务服务持续优化。“一窗办理”让企业办事更方便了。有个创业者告诉我,现在注册公司只需要跑一个窗口,材料齐全的话当天就能办完。这种便利确实能让投资者更安心。

产业园区的配套越来越完善。标准厂房、员工宿舍、食堂这些基础设施都在建设中。我去看过新建的农产品加工园区,位置选得很好,紧邻高速公路出口。园区负责人说明年就能入驻第一批企业。

你可能想看:
免责声明:本网站部分内容由用户自行上传,若侵犯了您的权益,请联系我们处理,谢谢!

分享:

扫一扫在手机阅读、分享本文

评论

最近发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