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圳地王大厦观光攻略:云端俯瞰深港美景的便捷体验
站在深南中路与解放路交汇处,抬头仰望那幢直插云霄的摩天大楼。这就是地王大厦,深圳人亲切称为"地王"的地标建筑。记得第一次来深圳时,朋友指着远处那栋狭长挺拔的建筑说:"看,那就是地王,老深圳人都认得它。"
黄金十字路口的城市名片
地王大厦占据着深圳最核心的黄金地段——罗湖区深南中路5002号。这个位置太特别了,正好处在深圳金融商业区的中心地带。大楼东侧是繁华的东门商圈,西面连接着华强北电子市场,构成深圳最具活力的商业走廊。
这座建筑总高度达到383.95米,在1996年竣工时曾是亚洲第一高楼。这个数字我至今记得很清楚,因为当时导游特别强调:"它比原来的地王——香港中环的怡和大厦还要高。"主楼69层的设计在当时堪称大胆,地下还有3层空间,整体建筑面积达到27万平方米,相当于38个标准足球场大小。
瘦高身形与智慧设计
地王大厦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它修长的外形。宽高比1:9的设计让整栋楼看起来格外挺拔,像一把出鞘的宝剑直指苍穹。美国建筑设计公司张国言事务所的这个创意确实巧妙,既考虑了风荷载,又创造了独特的视觉美感。
建筑采用"钢筋混凝土核心筒+钢结构外框架"的混合结构,这在当时的中国超高层建筑中属于创新之举。33米深的基坑开挖创下了深圳之最,而三天建一层的"新深圳速度"更是成为行业佳话。
深圳精神的时代见证
说到地王大厦在深圳的地位,它远不止是一栋摩天大楼那么简单。90年代的深圳正处于高速发展期,地王的出现标志着这座城市向现代化国际都市迈进的决心。它和后来的京基100、平安金融中心共同勾勒出深圳不断攀升的天际线。
有趣的是,虽然现在深圳有了更多更高的建筑,但地王大厦在市民心中的地位始终特殊。它见证着深圳从边陲小镇到国际化大都市的蜕变,承载着一代深圳人的集体记忆。每次路过这里,我都能感受到那种跨越时空的城市脉动。
地王大厦就像一位沉稳的长者,静静注视着这座城市的日新月异。它的存在提醒着我们:深圳的奇迹,就是从这样的高度开始书写的。
九十年代初的深圳,空气中弥漫着变革的气息。这座城市正以惊人的速度生长,而地王大厦的构想恰逢其时。当时我采访过一位参与项目的老工程师,他说:"那时候站在工地上,能感觉到整个城市都在为这个项目屏息。"
时代浪潮中的建筑宣言
1992年,邓小平南巡讲话犹如春雷唤醒大地。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,急需一个能够代表城市雄心的标志性建筑。地王大厦的立项正是对这一时代呼唤的回应。它不仅是物理高度的突破,更是深圳向世界展示发展决心的宣言。
那个年代,超高层建筑在中国尚属罕见。地王大厦的规划承载着特殊使命——要证明中国建筑师和建设者有能力征服新的高度。项目启动时,深圳的GDP还不到现在的十分之一,但这座建筑的预算却高达近40亿港元。这种投入在今天看来依然令人震撼。
与时间赛跑的建造奇迹
1993年4月,地王大厦正式动工。施工现场很快成为深圳最引人注目的地方。工人们采用当时最先进的滑模施工技术,创造了"三天一层楼"的深圳新速度。这个纪录直到今天仍被建筑界津津乐道。
1995年6月,主体结构封顶的时刻令人难忘。当最后一根钢梁安装到位,施工现场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声。一位工人后来回忆说:"看着大楼一天天长高,就像看着自己的孩子成长。"1996年3月,地王大厦全面竣工并投入使用,从开工到完工仅用不到三年时间。
"地王"之名的深层含义
很多人好奇为什么叫"地王大厦"。这个名称其实源于1992年那场轰动一时的土地拍卖。该地块以7.2亿港元成交,创下当时深圳土地交易的最高纪录,"地王"的称号由此得来。
但"地王"的含义远不止于此。它既指这块土地的价值之王地位,也暗喻建筑建成后在深圳的至高位置。有趣的是,这个名字最初引起过争议,有人认为太过张扬。但现在看来,"地王"确实准确捕捉了那个敢为人先的时代精神。
地王大厦的诞生过程,本身就是一部微缩的深圳发展史。它的每一层楼板都凝结着建设者的汗水,每一块玻璃都映照着城市的蜕变。这座建筑用它的成长轨迹告诉我们:有些高度,需要一代人的勇气才能抵达。
站在深南中路仰望地王大厦,你会被它独特的轮廓所吸引。这座建筑不像传统摩天楼那样刻板方正,而是带着优雅的弧度向上延伸。我每次路过都会不自觉地抬头——那种视觉上的轻盈感,让人很难相信这是座近70层的高楼。
形似巨笔的独特轮廓
地王大厦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它那别致的外形设计。建筑师巧妙地将两座塔楼通过空中连廊连接,整体造型宛如一支蓄势待发的火箭。从某些角度看去,又像一支直指苍穹的巨笔。这种设计不仅美观,更蕴含着"书写深圳新篇章"的深刻寓意。
外立面采用银灰色玻璃幕墙,在阳光下会随着光线角度变换色调。晴天时呈现明亮的银白,阴天时则转为深沉的铅灰。这种动态的色彩变化让建筑仿佛有了生命。记得有次傍晚经过,夕阳将整座大厦染成金色,那种震撼至今难忘。
突破常规的建筑智慧
地王大厦的建设过程本身就是一部技术创新史。它是国内首批采用钢管混凝土结构体系的超高层建筑之一,这种结构既保证了强度,又大幅减轻了自重。施工时使用的"三天一层楼"滑模技术,在当时堪称建筑界的奇迹。
材料选择上也颇具前瞻性。幕墙玻璃采用特殊镀膜技术,能有效阻隔紫外线同时保持良好透光性。这在九十年代中期是非常先进的设计理念。我认识的一位建筑师曾说,地王大厦的材料选择标准,至今仍是许多新建项目的参考范本。
精心雕琢的内部世界
走进地王大厦的内部,你会感受到空间设计的精妙。首层大堂挑高近20米,巨大的石材立柱与柔和的灯光相得益彰,营造出既庄重又舒适的氛围。各功能分区明确合理——商业裙楼、办公区域、观光层各司其职,却又通过流畅的动线完美衔接。
68层的观光层"深港之窗"是整座建筑的精华所在。360度环形观景台让游客可以饱览深圳与香港的壮丽景色。设计者很贴心地设置了多个主题观景区域,每个区域都配有详细的导览说明。这种注重体验感的设计思路,在当时确实走在了时代前列。
地王大厦的建筑特色不仅体现在它的高度,更在于它对细节的执着追求。从外立面的每一块玻璃到内部的每一个转角,都能感受到设计者的用心。这座建筑用它的每一个细节告诉我们:真正的经典,经得起时间的审视。
走进地王大厦观光层的那一刻,脚下的城市突然变得渺小。整片深圳湾尽收眼底,香港的群山在远处若隐若现。这种瞬间的视野转换总是让我想起第一次来这里的情景——那时刚毕业不久,站在观景台前突然明白了什么叫“会当凌绝顶”。
云端会客厅的贴心设计
观光层位于大厦69层,有个很诗意的名字叫“深港之窗”。这里不像传统观景台那样简单粗暴,更像是个精心布置的空中会客厅。环形观景廊道宽达三米,即使游客较多也不会感到拥挤。每个观景窗口都配有智能触控屏,轻轻一点就能了解眼前景点的详细信息。
特别值得称道的是他们的服务细节。观光层设有免费寄存柜,对于带着行李的游客来说太贴心了。记得上次陪外地朋友来,他还特意称赞了这里的无障碍设施——观景台高度经过精心计算,坐轮椅的游客也能轻松欣赏窗外景色。角落里的休息区提供现磨咖啡,捧着温热的杯子看窗外云卷云舒,这样的体验确实值得回味。
捕捉城市最美的时刻
要说最佳观景时间,我个人最推荐傍晚时分。下午四点半左右上来,可以同时看到白天的清晰景致和夜晚的璀璨灯火。夏季雨后初晴的日子尤为难得,空气通透得能看见香港屯门的楼宇轮廓。冬季的早晨则另有一番风味,晨雾中的深圳湾像一幅水墨画。
避开周末下午的人流高峰是明智之举。工作日上午来的游客往往能享受更宁静的观景体验。如果遇到特殊天气也别急着失望——我就曾在台风来临前拍到过极其壮观的云海,翻滚的云层在脚下涌动,那种震撼无以言表。
镜头里的必拍角度
西北角的“深圳中轴线”观景台是必打卡点。这个位置能完美捕捉深南大道的壮丽曲线,两旁林立的高楼如同城市的脊梁。建议使用广角镜头,把近处的地王大厦和远处的京基100同时纳入画面。黄昏时分华灯初上,车流划出的光轨会让照片充满动感。
东南角的“深港交汇”观景窗也别有韵味。这里设置了专门的拍照辅助线,帮助游客找准深圳河两岸的最佳构图。我特别喜欢在这里拍摄延时视频,记录从日落到夜幕降临的全过程。对了,别忘了去纪念品商店旁边的“空中邮局”盖个纪念章——把在地王大厦顶端的祝福寄给重要的人,这个创意确实很打动人。
站在三百多米的高空俯瞰这座城市,你会理解地王大厦为何能成为深圳人的集体记忆。这里不只是一个观景台,更像是个时空胶囊,封存着特区发展的每一个重要瞬间。
计划参观地王大厦的朋友们,让我分享些实用信息。记得第一次带父母来时,因为没提前做功课,差点错过最后入场时间。这份指南希望能帮你避开我当年踩过的坑。
开放时段与票价明细
地王大厦观光层“深港之窗”的开放时间很固定——每天早上9点到晚上21点。不过要注意,最后入场时间截止到20:30。节假日期间人流量较大,建议避开下午两点到五点的参观高峰。
门票价格体系很清晰:成人票80元,学生和老人凭有效证件享受半价优惠。身高1.2米以下的小朋友可以免费入场。如果你打算经常来,可以考虑购买年卡,三百元就能全年无限次登顶观景。这个定价在深圳的观景台中算是合理,毕竟体验确实独特。
便捷交通与周边配套
地铁是最推荐的出行方式。乘坐1号线到“大剧院站”,从D出口出来步行五分钟就能抵达。开车来的朋友要注意,地王大厦停车场在工作日常常一位难求。可以停到旁边的书城停车场,步行过来也就七八分钟。
大厦周边设施相当完善。观光结束后,可以去旁边的KKMALL或万象城用餐。我个人偏爱万象城顶楼的餐厅,坐在户外座位还能继续欣赏地王大厦的夜景。如果带着小朋友,书城二楼的儿童乐园是个不错的歇脚处。这些配套让整个参观行程变得更加丰富。
预约流程与贴心提示
目前地王大厦支持线上线下两种购票方式。通过官方微信公众号预约能享受五元优惠,还省去了排队时间。特别提醒,疫情期间可能需要提前登记健康码,建议出发前查看最新公告。
参观时记得带上身份证件,入场时需要核验。观光层不允许携带大型行李,但地下一层有寄存服务。拍摄时请勿使用三脚架,以免影响其他游客通行。最后个小贴士:观光层温度通常比地面低两三度,怕冷的朋友可以带件薄外套。
这些实用信息应该能帮你规划一次顺利的地王之旅。做好准备,就能更专注地享受这场云端体验了。
站在深南中路仰望地王大厦时,我常想起二十年前第一次来深圳的场景。那时这座大厦刚建成不久,在周围低矮建筑中显得格外醒目。如今它早已融入城市肌理,成为每个深圳人记忆中的一部分。
深圳天际线的精神图腾
地王大厦的象征意义早已超越建筑本身。在90年代的深圳,这座摩天大楼的出现标志着特区建设进入新阶段。它不仅是当时亚洲最高建筑之一,更承载着“三天一层楼”的深圳速度精神。很多老深圳人告诉我,当年看着地王大厦一天天长高,仿佛看到整座城市在飞速成长。
这种象征意义至今仍在延续。去年带外地朋友参观时,他指着大厦顶部的双塔造型说:“这就是我想象中的深圳。”确实,地王大厦与后来的京基100、平安金融中心共同勾勒出深圳独特的天际线,记录着这座城市从边陲小镇到国际都市的蜕变历程。
荧幕中的常客与城市名片
如果你看过《相爱十年》等影视作品,应该对地王大厦不陌生。这座建筑频繁出现在镜头中,成为标识深圳的视觉符号。导演们偏爱用它来展现现代都市气息,或是作为人物命运的见证者。
记得有部纪录片拍摄了地王大厦建设过程,工人们在三百多米高空作业的画面令人震撼。这些影像资料现在已成为珍贵的历史记录。在各类城市宣传片里,地王大厦与拓荒牛雕塑、深圳湾大桥共同构成深圳的视觉名片,向世界展示着这座年轻城市的活力。
建筑遗产与未来启示
地王大厦的设计理念对后续建筑产生深远影响。其核心筒结构设计和幕墙技术在当时颇具前瞻性,为后来超高层建筑提供了宝贵经验。有建筑师朋友告诉我,他们至今仍会研究地王大厦在抗风抗震方面的创新解决方案。
更值得思考的是,这座建成于1996年的建筑如何持续焕发活力。或许在于它成功融合了商务办公与观光功能,创造了垂直空间的多重价值。现在的城市更新项目中,很多都在借鉴这种复合型地标建筑的运营思路。
地王大厦就像个时间容器,封存着特定年代的技术突破与审美取向。每次从它身边经过,都能感受到那个敢为人先的时代气息。这种文化影响力,可能比建筑本身更加持久。









评论